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增量配电政策正文

浙江舟山市六横镇小郭巨临港产业园增量配电网建设发展规划(2019-2025年)

2020-05-20 17:00来源:浙江省发改委关键词:增量配电增量配电网电力体制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1.png

10千伏项目共建设4项,共架设架空线15.7公里,新上开关数量8台,共计投资589.1万元。

42.png

试点区域配电自动化建设共新增智能FTU终端8台,通信光缆采用24芯光缆,共新建光缆长度15.47公里。总投资136.96万元。

43.png

(四)技术经济指标校核

根据《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导则(DL/T 1563-2016)》中的“两状态模型”和“三状态模型”,并结合《中低压配电网能效评估导则(GB/T 31367-2015)》的相关要求。经评估,2020年试点区域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95%,户均停电时间不高于4.38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7%;2025年试点区域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965%,户均停电时间不高于3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5%;远景年试点区域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98%、户均停电时间不高于1.75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8%。

44.png

七、区域内外网架衔接规划

截止2022年,试点区域内无110千伏变电站布点,配电网主要依靠110千伏双屿变作为主供电源点。至2023年,试点区域投运1座110千伏围垦变,电源进线来自于220千伏岑山变。

试点区域内110千伏围垦变投运之前,试点区域现状由区外110千伏双屿变10千伏五星B681线支线供电。2023年试点区域内110千伏围垦变建成投运,配套10千伏出线3回,切割区域内五星B681线小支支线、六横风电支线和五号支线负荷。2025年110千伏围垦变新出围垦06线切掉五星B681线新塘支线、垦区支线负荷并与围垦01线构成联络,区内形成独立的中压配电网。

增量配电网与外部电网产权分界点为220千伏岑山变往围垦变2个出线间隔处。试点区域内原有电网资产以折价入股的方式处理。

八、运行管理规划

(一)配电自动化建设

1.建设原则

(1)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应符合《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DL/T-1406)、《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11184)的相关规定。

(2)配电自动化应通过对配电网的监测和控制,支撑配电网调度运行和抢修指挥等业务需求,并为配电网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信息。

(3)配电自动化建设应与配电网一次网架相衔接。

(4)应根据区域配电网规模和应用需求,合理确定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的规模与功能。对关键性节点,如主干线联络开关、必要的分段开关,进出线较多的开关站、环网单元和配电室,配置“三遥”(遥测、遥信、遥控)配电自动化终端;对一般性节点,如分支开关、无联络的末端站室,配置“两遥”(遥测、遥信)配电自动化终端;用户进线处配置分界开关或具备遥测、遥信功能的故障指示器。

(5)配电自动化功能应适应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接入后的运行及业务需求。

(6)应根据可靠性需求、网架结构和设备状况,合理选用配电设备信息采集形式及终端类型。对于“三遥”终端,应采用光纤通信(如EPON);对于“二遥”终端,便于接入光纤的可采用光纤通信,光纤通信困难的可采用无线通信。

2.建设方案

试点区域内供电线路全部为架空线路,近期规划中暂不新建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推荐采用智能开关和故障指示器配合、纯故障指示器两种实用化典型覆盖模式加强线路故障监测,确保2025年供电可靠性指标达到目标要求。

试点区内线路较短,规划加装故障指示器8套,FTU智能开关8台,实现线路故障时的快速定位和隔离。深入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用化应用,加强配电自动化系统与其他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

3.建设成效

试点区域配电自动化能有效支撑配电网运行管理要求,缩短故障排查和非故障段恢复供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

45.png

(二)调度自动化建设

1.建设原则

(1)应结合配电网及配电自动化发展水平合理选择调度控制功能的实现方式。规模较小、不具备配电自动化主站的地区,配调功能可嵌入地区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2)调度控制功能至少应包括SCADA、图库电子化、关键节点数据采集、配电网故障抢修指挥等功能,并实现与电网其他平台数据共享。

(3)110/35千伏场站应至少配置1套调度数据网设备,接入所属地调接入网。

(4)厂站端自动化系统的硬件配置和功能配置应全面支撑电网的调控运行,满足调度对站内数据、模型和图形的应用需求。

(5)系统建设安全防护的总体原则为“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保证电力生产控制系统及重要数据的安全。

2.建设方案

试点区域调度自动化工程应以当前成熟的自动化数据采集、控制和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作为支撑,配电自动化模式选择“就地型重合器式+故障指示器方式”,通过线路开关间的逻辑配合,利用重合器实现线路故障的定位、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通过具有通信功能的故障指示器采集、上传线路故障信息,实现对配电线路的故障定位。

3.建设成效

具备电网监测和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诊断等要求,满足电网运行中的异常和突发故障协调控制,实现电网调度的智能化管理。

(三)系统通信建设

1.建设原则

(1)试点区采用的通信技术应与当地配电网的发展规划相适应,应与配电网一次网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或预留相应位置和管道,满足配电自动化中、长期建设和业务发展需求,并做好适度超前。

(2)配电网规划应统筹通信资源,充分满足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分布式电源及储能装置站点的通信需求。

2.建设方案

结合试点区域增量配电网试点区域实际情况,试点区域内通信建设以光纤通信方式为主,通信光缆采用24芯光缆,实现区域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覆盖、全采集”,通过信息交互实现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统计到户。试点区域通信系统投资已包含在配电自动化投资中。

3.建设成效

至2025年,试点区域内实现输、配、用各个环节的信息交互,有力支撑智能电网的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增量配电查看更多>增量配电网查看更多>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