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政策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推进方案”:培育壮大区域能源交易市场 推进开展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

2020-04-03 13:37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微电网智慧能源综合能源服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吸引集聚长三角优质农业发展资源。(151)借助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合肥)、农产品文化节等会展推介活动,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长三角市场,增加名牌农产品数量与市场占有率。(152)培育和发展本地龙头企业,吸引长三角“大龙头”企业在合肥建基地、办企业。(153)主动对接沪苏浙电商企业,完善面向长三角的市场信息体系和销售网络。(154)围绕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准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长三角知名休闲农业旅游基地。

专栏15 现代农业提升工程

农业示范园区。扶持建设肥东、巢湖、长丰、经开等一批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积极推进庐江国家级三产融合示范园建设和安徽巢湖经开区三瓜公社创建工作。支持庐江县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特色农产品。创建合肥龙虾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长丰草莓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大做强。加快实施绿色农业安全供给工程,推进徽巢湖经开区粮食绿色增效、果品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工程。

休闲农业。重点推进环城、环巢湖等休闲农业产业带建设,扶持开发环巢湖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大圩游、长丰草莓采摘游等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村。

智慧农业。大力推进粮食主产区、等休闲农业产业带建设,扶持开发环巢以及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等“智慧农业”建设。

乡村振兴。推进包河区圩美产磨滩乡村振兴、肥西县紫蓬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基地项目、蜀山区乡村振兴将军岭将军岭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基地光带—村振设施和农村环境整治、庐江县禅茶谷茶旅综合体等一批项目建设。

十一、环保一体化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重点推进环巢湖综合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完善环保一体化体系建设,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

(一)加强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保护。(155)学习借鉴太湖流域治理先进经验,加强环巢湖综合治理,建立环巢湖水质预警监测机制,完善水源保护与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共同制定巢湖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加快推进环巢湖综合治理四、五、六期项目。(156)高质量推进中央公园建设,打造品质一流的城市新地标、面向全球的国际舞台。(157)大力实施“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加快建设美丽长江(合肥)经济带。在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加强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合作,引进长三角环保领域研究机构,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人才和技术支撑。(158)加快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推进肥东十八联圩湿地等环湖十大湿地建设,完成巢湖生态湿地修复面积2000公顷,加快建成环巢湖百平方公里湿地,全力争创国际湿地城市。

专栏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保护工程

水环境治理。环巢湖综合治理四期项目、市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裕溪河治理工程、白石天河、兆西河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等五、六期项目、滁河治理工程、江水西调生态补水工程、巢湖生态保护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巢湖生态治理气象保障工程、合肥都市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等。

湿地建设。围绕生境、水系、水质、水量等湿地保护的核心问题,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杭埠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保护为重点,加快建设肥东十八联圩、玉带河,肥西三河,包河湖滨、派河口,巢湖半岛、槐林、柘皋河,庐江马尾河、栖风洲等十大湿地,恢复湿地景观,完善湿地生态功能。到2030年,创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建成4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市级湿地公园,打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湿地公园群。

(二)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159)强化工业企业废气治理,推进燃煤发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160)综合防治机动车污染,与长三角区域共同推进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将城市高污染车辆基本信息纳入长三角统一信息平台管理。(161)提升固废危废防治水平,建立固体废物排放单位清单,实行危险废物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申报登记。全面运行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162)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法律法规禁止区域内入河排污口清理任务,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项目清理任务。(163)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减量替代。

(三)健全联防联控体系。(164)强化全流域意识,积极融入沪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生态利益共同体。完善合肥市、六安市、岳西县大别山优质水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补偿资金,调节流域上下游地区经济利益关系。(165)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加强与长三角重点城市的合作,深化合作机制建设。建立“三河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与六安市、舒城县河流联防联治,制定杭埠河流域联合巡查方案,系统性开展联合巡查、联合监测。(166)协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工业炉窑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整治、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治理5大专项行动,建立联合预测预警机制,加强跨市流动源监管,联合攻关共性难点。

十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加快建立统一共享的就业服务平台、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环境。

(一)深化区域人力资源协作。(167)推进与长三角城市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对接,在人才认定和待遇享受、公共服务、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探索实施“双跨双享”政策支持,促进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打造一流人才生态环境。(168)重点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配套制定“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双引双培计划”、“鸿雁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人才公寓租售管理细则”等34项具体实施细则,加快形成覆盖各类别、各层次人才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169)鼓励支持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推动建立诚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信用等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资格互认机制。(170)落实长三角地区公安便民服务“全域通办”协议,推进电子驾驶证、电子保单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应用,实施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等事项在长三角区域无差别办理。

(二)促进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创业。(171)积极参与发布长三角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举办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会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组织用人单位进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主动联合开展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172)联合开展长三角创客节、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服务活动,组织开展长三角创新创业论坛,公开遴选创业新秀、创优项目,共同打造长三角公共创业服务品牌。推动长三角市级层面开展“双结对”合作,共促创业型城区(城市)建设。

(三)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173)落实劳动保障监察委托协查制度、劳动者工资支付异地救济制度,及时有效处理跨区域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同处理,妥善处理重大疑难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推动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建立健全欠薪失信行为的联动惩戒机制,强化对欠薪企业的共同约束。

(四)提升跨区域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水平。(174)加强长三角地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学习上海异地居住退休人员通过公安信息比对进行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的模式,精减认证流程。(175)开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拓展网络、手机APP等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方式,探索异地备案互认合作,提高异地就医便利性。加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监管合作,控制异地结算中医保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使用及安全运行。(176)对标长三角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待遇政策,加强工伤康复机构资源共享。加强失业保险信息数据共享,有效控制跨区域冒领失业保险待遇现象。(177)提升区域民生档案信息化工作,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充实可查询档案门类,到2020年纳入到统一的信息化工作平台。

十三、公共服务一体化

以提升全市人民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重点围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制度接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一体化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衔接统一。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178)制定合肥市地方标准和分行业领域标准规范,参与制定并落实长三角中心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179)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缩小与沪宁杭的差距。

(二)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180)加强区域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参与研究统一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联合开发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协同开展评估监测。(181)联合制定幼儿园建设标准和设备基本配置标准,提高幼儿园建设水平。推动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牵头构建长三角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联盟。(182)深化基础教育合作,积极引进沪宁杭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学校联盟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共建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构建“影子校长、影子教师”的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机制。(183)参与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形成职业技能人才的错位培养机制。做大做强合肥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培养职业高技能人才。推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与沪宁杭优质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合作,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共建“高水平高职学校”。积极支持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184)支持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积极参与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鼓励在肥高校积极加入“长三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中心”。推动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高校与沪宁杭优质高校全面合作,构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建“双一流”大学。加快推动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合肥学院在区域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引进沪宁杭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到合肥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促进与沪宁杭高校共建优质学科。(185)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和各级各类学校骨干教师双向交流挂职机制。(186)推动教育信息化,合作建设长三角智慧学校中心管理平台,为师生合作交流、共同培养提供支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专栏17 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程

围绕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制定我市争取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的标准和有关政策,争创国家级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启动校企合作典型示范校建设,开展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依托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及职教城,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激励机制。开工建设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少荃湖校区、市委党校新校区、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基础设施(西南地块)、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工程(二期),构筑职教发展新平台,全力打造产教融合型城市。

(三)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推动长三角医疗卫生事业交流合作、协同发展,共享高品质医疗资源,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187)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土地、规划、人才等要素保障,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医师多点执业”等形式,大力引进长三角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来肥共建区域医疗中心。(188)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强智慧医疗协作,依托电子健康卡,实现长三角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医疗服务一卡通用,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189)强化公共卫生合作,依托电子健康卡,加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区域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性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加强血液联动保障。逐步建立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190)强化医改协作联动,加强医改联动,深化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建设,构建长三角区域分级诊疗新秩序,探索长三角药品和耗材联合带量采购。(191)推进养老区域合作,依托优质医疗资源、现代医药产业、养老产业,发挥滨湖、山林、温泉、古镇等资源优势,促进区域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合肥养老市场,引导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健康医疗服务、养生养老基地。

专栏18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瞄准建成国内一流医疗中心,制定支持政策清单,通过合作共建、委托管理、专科联盟等方式,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开展合作。推动市滨湖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创伤中心、省国际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方向)、合肥离子医学中心与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等合作共建项目尽快落地。

(四)促进文化交流合作。(19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共同打造长三角红色文化。深化历史文物保护合作,联合开展考古研究,推动建立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长效机制。(193)整合提升优质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提升合肥文化影响力。继续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活动,推进我市艺术精品登陆上海。(194)强化公共文化机构联通合作,推动建立长三角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公共文化联展一卡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195)大力培育文化领军企业,着力打造实力雄厚、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加快建设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96)开展G60九城市“江南文化”合作,深入推进开发文旅融合线路、打造文化品牌项目等重点事项。

专栏19 文化旅游融合工程

充分挖掘合肥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在支持中庙姥山岛创5A的基础上,推动包公园和刘铭传故居5A创建,并加强各类文化场馆的旅游功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文旅产业园;利用工业遗存、非遗项目、特色街区、文旅小镇等元素打造文化旅游创意集聚区,增加城市时尚元素和吸引力,丰富我市文旅产品。以合肥文化历史故事为原型,创意打造一个文化旅游实景剧,填补合肥夜游空白,完善旅游产业链,满足市民和长三角地区游客需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微电网查看更多>智慧能源查看更多>综合能源服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