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深度|能源互联网目标下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019-01-16 10:29来源:《中国电力》关键词:能源互联网电力变革售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7.png

4.3 电力 CPS 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

(1)以智能感知为重点,以能源互联网全链条、全环节为感知对象,形成能源互联网物理实体到数据空间的全盘映射。对物理实体的智能感知是电力 CPS 建设的前提。应重点围绕智能传感器、多参量传感器、5G 通信、确定性网络等先进技术,以现有的智能电网信息感知网络为基础,重点推进先进技术与能源互联网的深度、广度融合,建立数据空间对物理实体的全面准确映射,为决策虚拟空间的形成奠定基础。

(2)以多手段数据分析处理为关键,以数据映射空间为分析对象,形成包含能源互联网规划、建设、运行及商业模式运营的辅助决策虚拟空间。数据分析处理是电力 CPS 建设的基础与关键。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蓬勃发展,在电力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步开展,但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亟待提升。应以全面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决策虚拟空间为目标,重点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对成熟技术的普及应用,超前部署量子计算、数字双生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建立最广泛的能源互联网决策虚拟空间,为实现从数据空间到物理实体的精准控制和无缝衔接奠定基础。

(3)以精准无缝控制为方向,以能源互联网实体网络为控制对象,形成从虚拟空间到物理实体的全面闭环和无缝连接。实现对物理实体的无缝衔接和精准控制是电力 CPS 发展的根本。控制领域的技术突破与颠覆落后于其他领域,也是当前电力 CPS 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应重点围绕各类技术的发展情况,创新控制理念,推动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形成从数据空间到物理实体的精准无缝控制,实现电力 CPS 发展的闭环螺旋跃升。

5 结语

加快推进电力 CPS 发展,向大范围的能源互联网演进,还亟须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电力 CPS 顶层设计。电力 CPS 发展涉及多技术、多标准、多领域,需要加大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路线图,引导技术标准、技术研发、实验验证、应用推广等工作全面展开。

(2)以系统安全为基础,充分认识到电力系统具有的瞬时平衡、复杂场景、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等个性化特征,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为底线,以提升系统安全可靠性为目标,推动电力 CPS 发展。

(3)持续跟踪、重点突破。持续跟踪电力CPS 技术发展趋势,对区块链、数字双生、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前瞻性部署和实践。重点突破设备控制、智能传感、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瓶颈。

(4)通过深度融合实现“精度”与“速度”的统一。充分发挥电力 CPS 的辅助决策支撑能力,借助先进的智能感知-快速处理-无缝控制链条,在电力系统调控及安全仿真计算领域提升计算速度、精度和控制反应速度等。

(5)标准先行、示范引领。建立电力 CPS 标准体系,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建设电力 CPS 体验中心,开展解决方案、典型实践等示范和推广。

(6)构建良好生态体系。推动政府建立支持电力 CPS 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各方积极布局相关技术和工程应用,最终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发展的 CPS 发展新生态。

参考文献:

RIFKIN J.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 lateral power is [1]

transforming energy,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 [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能源互联网研究课题组.能源互联网发展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2]

曹军威, 杨明博, 张德华, 等. 能源互联网: 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J]. 南方电网技术, 2014, 8(4): 1–10.

CAO Junwei, YANG Mingbo, ZHANG Dehua, et al. Energy

internet: an infrastructure for cyber-energy integration[J]. 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14, 8(4): 1–10.

[3]

王继业, 孟坤, 曹军威, 等. 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研究综述[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5, 52(3): 1–18.

WANG Jiye, MENG Kun, CAO Junwei, et al. Research 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nergy internet: a survey[J].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52(3): 1–18.

[4]

LEE E A, SESHIA S A. Introduction to embedded systems: A cyber-

physical systems approach[M].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12.

[5]

PARK K J, ZHENG R, LIU X. Cyber-physical systems: Milestones

and research challenges[J].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12, 36(1):

1–7.

[6]

TAN Y, GODDARD S, PéREZ L C. A prototype architecture for

cyber-physical systems[J]. ACM Sigbed Review, 2008, 5(1): 26–27.

[7]

KIM K D, KUMAR P R. Cyber-physical systems: a perspective at

the centennial[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2, 100: 1287–1380.

[8]

POOVENDRAN R. Cyber-physical systems: close eners

between two parallel worlds[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10, 9(8):

1363–1366.

[9]

SHA L, GOPALAKRISHNAN S, LIU X, et al. Cyber-physical

systems: A new frontier[C]// Machine Learning in Cyber Trues:

Security, Privacy, and Reliability. US: Springer, 2009: 3-13.

[10]

周孝信, 鲁宗相, 刘应梅, 等. 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 34(29): 4999–5008.

ZHOU Xiaoxin, LU Zongxiang, LIU Yingmei, et al. Development

model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future grid i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4, 34(29): 4999–5008.

[11]

董朝阳, 赵俊华, 文福拴, 等. 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 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4, 38(15): 1–11.

DONG Chaoyang, ZHAO Junhua, WEN Fushuan, et al. From smart

grid to energy internet: Basic concept and research framework[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14, 38(15): 1–11.

[12]

RAMOS C, VALE Z, FARIA L. Cyber-physical intelligence in the

context of power systems[C]//Future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 2011: 19-29.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电力变革查看更多>售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