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电力金融评论正文

应考“碳中和” 有热情更须练好内功

2021-06-16 08:46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杨伯轩关键词:碳中和碳排放碳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来,“碳中和”的讨论热度蹿升。一时间,非二氧化碳、碳补偿、森林碳汇、碳捕获等概念很是热闹,一些资本运营商更是从中嗅到了巨大商机,跃跃欲试。与此情形相左的是,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实体企业行动上不温不火,面对未来脱胎换骨式的召唤,显然还没有做足功课。笔者以为,迎接“碳中和”考验,企业和社会公众都要增强紧迫感,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练好内功。

首先,看到市场机遇的同时,更要有攻坚战、持久战的心理预期。实现“碳中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长,最有效的路径是节能减排,主要是减少化石类能源消耗的增长。但目前,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不少地方还处在经济欠发达的状态。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控制碳排放增量、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样的“两难”命题不好求解,既不会一蹴而就,也难以做到“立竿见影”,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坚持。对一些火电、石化、钢铁等企业来说,更多的则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酸楚和无奈。

其次,要明确路径设计,及早付诸行动。创新和重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技术路线,既要丰富原有的路径,更要坚持问题导向,依托科技创新探索新的路子。譬如,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地质封存,是现阶段减少二氧化碳大气含量的有效路径,但目前试验阶段的单位成本偏高。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学习借鉴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开发利用页岩气的经验,进一步畅通碳排放的高效捕获、快速运输和地质封存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组建地质储碳应用联盟。通过实现一两个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完善技术体系和实现规模化生产,以规模效应把单位成本降下来,十分必要也完全可能。

同时,还要加强制度供给,完善“碳中和”政策支持体系。从实质上说,实现“碳中和”是一种由政府来进行调控的社会管理行为,具有外部经济性的特征,需要相应的政策驱动来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比如,制定高碳低碳产业的目录,明确各级行政区、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控制指标;对主动调整能源结构、参与减排行动的企业,予以财政补助和税费支持;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引导企业、科研机构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完善碳交易市场规则体系,引导和激励资本投向“碳中和”相关研究、产品生产;对划定的地质储碳场所,进行区域保护和规定准入限制,保障储碳场所安全;鼓励公众节约能源、低碳出行、物质循环利用等,提升建设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行动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去实现。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活动推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广碳所及北极星电力网开展碳交易员培训(在线学习取证),助力全国碳市场及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并为国家早日实现“零碳”目标和碳排放达峰提供人才支持。线上培训时间:2021年6月,培训费2800元/人(含培训费、电子版教材、证书费)。

报名联系:乔老师 手机/微信:13383650417(加微信请备注“碳交易员”)

原标题:应考“碳中和”,有热情更须练好内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碳交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