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数据正文

基于用电数据的中国南北地区发展差距分析

2020-07-27 08:27来源:中国电力作者:国网能源院关键词:用电量全社会用电量电力供需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编者按:国网能源院供需所持续20多年开展电力供需分析预测、能源供需分析预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建模与研究工作。本专栏将围绕能源电力需求预测模型、能源电力供需形势、能源电力转型发展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内容,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思考与读者分享交流。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ID:ELECTRIC-POWER 作者:国网能源院)

文章导读: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的“东西差距”逐渐缩小,但“南北差距”逐步扩大,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能源院的相关专家学者基于电力数据对我国南北地区发展差距进行研究,从用电增速、用电结构、高技术行业、传统高耗能行业四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南北区域发展的差距,为我国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提供支撑。

基于用电数据的中国南北地区

发展差距分析

执笔人:徐朝、单葆国、

汲国强、王向、张成龙

国网能源院

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

1

2015年以来,全国地区用电增速由“北快南慢”转变为“南快北慢”;南方地区用电占全国比例低于其GDP占全国比例约7个百分点。

南方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用电增速高于北方地区。2000-2013年,南方地区用电量年均增速10.5%,北方地区年均增速10.1%,二者呈齐头并进态势,南方地区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4.2%。2013-2015年,南方地区先进入结构调整期,用电量年均增速仅为1.7%,低于北方地区1.0个百分点,南方地区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2.1%。2015-2018年,南方地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新动能快速增长,用电量年均增速5.3%,高于北方地区0.7个百分点,南方地区对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6.7%。

南方地区用电占全国比重常年保持在53-55%之间,近几年比重有所上升。2000-2013年,南北地区用电比例基本稳定,维持在54.5:45.5左右。2015年,南北用电比例调整为53.1:46.9,南方地区比重较2013年下降0.7个百分点;2018年,南北用电比例调整为53.7:46.3,南方地区比重较2015年上升0.6个百分点。

南方地区用电占全国比例明显低于其经济占全国比例。2000-2013年,南方地区GDP 年均增速11.0%,北方地区GDP年均增速11.2%,南北地区经济增速与用电增速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势。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南方地区GDP增速均高于北方地区,并有逐年拉大的趋势;其中,2013-2015年南方地区GDP年均增速5.6%,高于北方地区0.7个百分点;2015-2018年,南方地区GDP年均增速5.8%,高于北方地区1.1个百分点。2000-2013年,南北地区GDP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58.0:42.0左右;2013-2018年,南北地区GDP比重差距持续扩大,从14.8个百分点拉大到23.0个百分点,经济比例的变化明显大于用电比例的变化。2018年,南北GDP比例调整为61.5:38.5。

微信图片_20200727082541.jpg

图1 南北地区用电增速及占比

2

南方地区第二产业用电比重低于北方地区,而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第二产业用电所占比重及增速均明显低于北方地区。2018年,南方地区第二产业用电占其全社会用电的比重为66.1%,低于北方地区8.0个百分点。2013-2018年,南方地区第二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速3.1%,低于北方地区0.7个百分点;南方地区第二产业用电对其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9.3%,低于北方地区16.0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南方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单耗明显低于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第三产业用电所占比重及增速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2018年,南方地区第三产业用电占其全社会用电的比重为16.2%,高于北方地区3.8个百分点。2013-2018年,南方地区第三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速8.4%,高于北方地区1.0个百分点;南方地区第三产业用电对其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7.5%,高于北方地区8.3个百分点。

南方地区居民生活用电所占比重及增速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2018年,南方地区生活用电占其全社会用电的比重为16.5%,高于北方地区5.5个百分点;南方地区人均生活用电量为756千瓦时/人,高出北方地区26%。2013-2018年,南方地区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速6.2%,高于北方地区0.7个百分点;南方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对其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2.2%,高于北方地区8.8个百分点。南方居民人均收入与生活水平、家用电器保有量均显著高于北方。2017年,南、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3万元和2.41万元,每百户居民空调拥有量分别为118台和69台。

微信图片_20200727082550.jpg

图2 南北地区三次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占比

3

南方地区经济新动能增长较快,是拉大南北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

从用电比重看,南方地区高技术产业用电量占其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明显高于北方地区,呈现较快上升趋势。2013-2018年,南方地区高技术产业用电量占其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从13.8%调整为15.3%;北方地区高技术产业用电占比从6.7%调整为7.5%,上升趋势不明显。

从用电增长贡献率看,南方地区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快速成长,对用电增长贡献率显著高于北方地区。2013-2018年,南方地区高技术产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0.4%,高于北方地区10.2个百分点。

从地区布局看,全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凭借区位和体制机制优势,南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更为迅速,新动能加速成长,市场活力较强,南方地区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均是北方地区的3倍左右。2013-2018年,南方地区高技术产业用电占全国高技术产业用电比重均在70%以上,南方与北方地区比重差距长期维持在40个百分点以上。

微信图片_20200727082554.jpg

图3 南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用电占比及全国分布情况

从细分行业地区布局看,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用电进一步向南方地区集聚。2013-2018年,南方地区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占其全国用电比重均高于北方地区,其中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比重分别上升0.7、1.1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200727082558.jpg

图4 南北地区高技术细分行业用电占比

4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对传统高耗能行业的依赖程度明显低于北方地区。

从用电比重看,南方地区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其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明显低于北方地区,且持续下降。2013-2018年,南方地区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占比从25.2%下降到21.0%,下降趋势明显;北方地区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占比从38.3%下降到36.1%,呈现缓慢下降态势,且高于南方地区15个百分点左右。

从用电增长贡献率看,南方地区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北方地区。2013-2018年,南方地区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8%,低于北方地区9.7个百分点。

从地区布局看,全国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2013年南方与北方地区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比例为43.4:56.6,2018年调整为40.6:59.4,南北地区比例差距由13.2个百分点扩大到18.8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我国原材料资源集中在北方地区所致。2017年,北方地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87%左右,粗钢、电解铝分别占全国的58%、88%左右。

微信图片_20200727082601.jpg

图5 南北地区传统高耗能行业用电占比及全国分布情况

从细分行业地区布局看,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行业用电逐渐向北方转移。2013-2018年,南方地区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行业用电占全国用电比重均低于北方地区,分别下降1.9、1.8、5.1个百分点;建材行业用电占全国比重要高于北方地区,上升3.3个百分点,主要受建材产品运输半径以及南方地区基建、房地产投资规模较大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00727082605.jpg

图6 南北地区传统高耗能细分行业用电占比

5

结论

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南北地区用电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一是全国地区用电增速由“北快南慢”转变为“南快北慢”,南方地区用电对全国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北方地区。

二是南北地区用电结构差异较大,南方地区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明显高于北方地区。

三是南方地区高技术产业用电占全国的比重在70%以上,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南方地区用电增长的新动能,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北方地区。

四是北方地区传统高耗能产业用电所占比重以及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传统高耗能产业重心向北方集聚趋势明显。

原标题:基于用电数据的中国南北地区发展差距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用电量查看更多>全社会用电量查看更多>电力供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