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观点交锋:一带一路十人谈

2015-04-24 09:50来源:能源评论关键词:一带一路亚投行习近平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果给全球经济复苏指一条路,那么“一带一路”就是一条明路。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中国,迎接亚洲新世纪之时,我们是否已做好充足准备,来拥抱世界?

前段时间,有两则纪录片在网络上异常火爆。一个是韩国KBS电视台的《超级中国》,一个是柴静的《穹顶之下》,这看似毫不相干的两部片子,实则讲述了当下中国发展的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告诉人们在经历了36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资本积累雄厚;后者向世人展现了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社会呈现出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种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一株双生花般的矛盾,显然需要大智慧。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演讲时,进一步提出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由此,“一带一路”战略正式跃入世人眼帘。

随着一年多的不断发酵,2015年两会,“一带一路”毫无意外的登上热词榜首,成为两会记者采访的标配问题,甚至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被三次提及。然而,我们看到一众代表和委员的解答,多半是务虚而不是务实;多半是碎片化的认知而不是系统性的阐释;多半是口号性的响应而不是扎扎实实的建议。那么,“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究竟为何?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国企与民企应当各自承担何种角色?中国推动大规模资本“走出去”,有何收益,风险又有哪些?

有鉴于此,本刊在两会期间,召开了第23次《能源评论》学术沙龙,邀请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国务院参事汤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副省长张道宏,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桃花江核电站总经理郑砚国,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学院院长何华,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等代表委员及专家学者一同为大家解读“一带一路”的战略价值和未来走向。

这是一个战略,不是一个概念

“机会来了。”

这是各地代表和委员对于“一带一路”的普遍看法。

不同于去年“自贸区”的创新驱动概念,“一带一路”完全是投资驱动,面对着上万亿的真金白银,地方政府表现出的热情到了一种明抢的地步。这一点,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现最为明显。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一带一路”的地区不足5个;而在2015年的报告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或详或略地提到了自己的“一带一路”规划。就连香港、澳门也积极表示希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于是,各种“丝路起点”、“桥头堡”、“黄金道”、“排头兵”、“核心区”,在两会期间频繁见诸报端。然而,一深究机会在哪里?却没有几个地方能说清楚。

其实说到战略,就像大象再也无法藏身大树之后,眼下的中国很难再如过去那样“韬光养晦”。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中国需要“走出去”,这不仅仅是因为全球危机以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提出了改革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其实也是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外部条件。“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和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不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战略。”国务院参事汤敏告诉本刊,“一带一路”至少涉及65个国家,44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3%,其最大特点就是让资本“走出去”。如果地方政府以为又是一块大蛋糕来了,没什么风险就能赚一大笔,就期望过高了。

那么,为了避免各地把“一带一路”当作概念,匆匆炒过,国家应该制定协调统一的战略部署。还好,近日多个消息源指出,国家级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即将颁布。希望这次能看到有统一的机构来管理,改变现下国家发改委管项目、基建和规划制定,商务部管对外投资和外贸项目,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资金的政出多门的复杂局面。

这是一场探险,不是一场盛宴

在3月11日的《中国石油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能源“出海” 领航“一带一路”》的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打开“一带一路”的蓝图,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能源舰队”的出征航线必将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文中列举了一系列国企老总参与“一带一路”的信心与决心。

差不多在同时,路透社刊发了一幅漫画,描绘的是在苏门答腊南部一片泥泞的空地上,一个油井旁有个便携式柴油发电机正在竭力工作,试图从趋于枯竭的地下油层抽出油来,井口附近是农田和橡胶树。配的图说是:中石油花3.5亿美元买下印尼干枯油田。

其实,翻开中国企业“出海”的种种以往,失败案例屡见不鲜。例如中铁建在沙特的轻轨项目亏损41.48亿元;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牵头承建的波兰高速公路项目也赔光家底退场,被波兰索赔2.7亿美元。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指出,“我们一些企业只想着走出去,不想着拿回来。海外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认为走出国门就标志着把企业做大做强了,这种中国式海外投资一半以上没有赚钱。”

目前,中国海外投资的一些大型企业其实并无明显竞争优势,能够往外投,主要因其是国有企业,容易获得国家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这样的投资多了,不但影响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声誉,同时还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而随着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更多的民营企业也被鼓励出海投资,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角色。

当然,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遇到的风险很多,有地缘政治风险、金融汇率风险、投资回报风险、生态环境风险等等。作为新进入全球配置资源和市场的国家,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不成熟、不完善、不协调。因此,建立一套良好的“走出去”的风险防范机制,是“一带一路”中承担不同角色的中国企业的必修之课。

原标题:观点交锋:一带一路十人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一带一路查看更多>亚投行查看更多>习近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