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电力交易评论正文

决定电价降幅的除了发电成本 还有交易规则

2018-01-08 08:42来源:晶见作者:晶见工作室关键词:输配电价集中竞价交易售电公司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月3日,在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大力推动降电价”这一声音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也发出了疑问:煤价是确定的,输配电价也核定了,电价到底还能怎么降呢?

(来源:晶见 作者:晶见工作室)

晶见发现,目前市场上关于电价降幅的文章多从发电成本——煤价的走势和开机成本等来分析。然而,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决定一个商品价格的,除了价值还有供需关系。我们不能忽视供需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电力市场同样如此,我们拿数据公开做得最好的广东作为分析样本。

竞争比和价差曲线重合

广东2018年的首次月度集中竞价交易再次创出了新低,达到-36.5厘/千瓦时,很多签了保底5分或者长协用8分去绑定客户的都大呼惨烈。

如果一直对广东市场有研究的人,一定知道2017年初的几次月度出清价格是如何突破市场人员的想象,巨大的价差空间意味着更大的让利,价差传导机制同时意味着这是发电侧在割肉。只能说,现在割得少了一些而已。

 

事实上,从2017年初至今,广东规则确定的供需比和有效竞争比发生了数次变化:从2以上的供需比,到明确的1.5供需比的概念,逐步固定在1.2这个有效竞争供需比。何为有效竞争呢?也就是扣除优先出清的必开顶峰电量和强制成交的供热需求电量,再依据1.2的供求系数测算发电侧的有效竞争上限。

我们结合广东2017年以来历次月度竞价交易的有效竞争比和历次价差数据制作了一个图表,并且附上出清差价的走势图与供需比走势进行对比,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条线的走势是高度吻合的。

 

其实,每一次走势的变动几乎都伴随着规则的调整。

在2017年刚开始的前两个月,广东暂未对供需比作一个严格的限制,基本维持在2以上,由于需方规模小,供方规模大,发电集团为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发电小时数)就得给出更优惠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大型发电机组成本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并且以其电量规模往往可以左右出清价差,相反小发电机组就显得战战兢兢,出清价差一旦拉大,就可能击穿成本线,面临亏损,这是谁也不希望看见的市场,毕竟我们挤牛奶喝可以,但是不能把奶牛给饿死了吧。

所以,2017年3月24日主管部门在《关于明确2017年市场交易组织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开始着手调整部分规则:月度竞争比下调至1.5;最低报价从-500厘提升至-450厘/千瓦时;用户侧单端报价电量不低于400万千瓦时。出清价差也就在四月应声回落。

其实,按照这个剧本走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7月价差又一下子拉大,这样一来,有效竞争供需比1.2就出来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供需比与出清价差愉快的成为了两条“近似”平行线。

小供需比鼓励“填坑”行为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1-11月期间广东的火电利用小时数为3449小时,在各省区排名为21;而火电装机数量则紧随山东、江苏、内蒙古之后,排名第4。在没有得到确切的广东电力电量平衡情况、跨省区送电情况之前,我们亦可以大致推定广东的电力市场目前是明显供大于求的。

回到我们开头谈到的价值与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在逐步放开的电力市场中,大多数省份的供需比是人为设置的,这是交易规则的一部分。

我们看到,过小的供需比使得市场的计划性质越发明显,同时也使发电集团的市场力发挥威力,通过申报不成交的电量来填坑,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营造出供需平衡的局面,统一出清价差也就变得可控。因为供需比较小,部分发电机组只要淘汰电量15%左右,即可起到这个作用。

而晶见根据一月份发电机组申报与成交的数据来看,不少机组的未成交率跨越了20%到80%的区间,从1.2这个有效竞争比来看,没有填坑的行为几乎不可能。

填坑的行为无可厚非,在2016年价差配对的出清方式和竞争比较大的时候,填坑的行为主要发生在售电公司,现在只是规则的变化决定了填坑的一方变成了发电厂。

这些都是市场主体对市场规则的正常反应。

这样的局面将持续多久?

站在主管部门的角度思考,供需比调整的出发点是好的,毕竟在市场建设初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才能逐步添砖加瓦,完成市场建设规划的宏图;此外,发电厂的经营困难也是不争的事实,一味在发电侧追求高价差也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在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提出要大力推动降电价,空间从哪里来呢?整个用电环节,从源到荷,其中输配环节已经执行了省级的输配电价核定,“合理成本+准许收益”的机制已经释放出超过300亿的降价空间,剩下的空间也就是从电力行业供过于求的基本面下手了。

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必然是下降的,但是这并不能通过传统的行政手段去实现,要通过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市场机制去实现,各个省级电力市场的建设初衷都是如此。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机制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广东历次调整规则我们可以视之为打补丁更新的一个过程,毕竟既要避免用电侧以小博大去钓鱼造成发电侧的亏损,也要提防发电集团市场力控盘的局面。这样的月度价差与2018年的长协均价相比差了一半,这也给许多售电公司造成了生存压力,晶见在1月的月度分析中也提出了这个忧虑——大浪淘沙是必然的过程,但如果是规则设定造成售电公司“重伤”,这也是市场建设者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通过适当的市场竞争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降价空间,但是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的逐步建设,如何确保市场各方的利益,建设不偏袒某一方的市场才是最终目标。

历史上既然存在了多次规则调整,因此,未来的规则调整也是可以想象的。不知道在广东目前越走越直的曲线局面下,供需比1.2的局面还会持续多久呢?

相关阅读: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推动降电价

原标题:决定电价降幅的除了发电成本,还有交易规则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输配电价查看更多>集中竞价交易查看更多>售电公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