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售电服务政策正文

内蒙古包头十四五规划建议: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提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

2021-01-15 13:21来源:包头日报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增量配电内蒙古售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创新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牵引作用,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兴蒙”行动,推动形成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系统性创新,加快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让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6.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实施高新区“提质进位”和“促优培育”行动,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实施创新平台攻坚行动,积极争取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高标准打造稀土新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金属材料研究院、上海交大包头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科技园、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质量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开放创新等领域积极探索并作出示范。实施高端研发机构共建行动,推动与更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学会协会”及创新主体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新型创新赋能组织,全面提升各类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创新共同体。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积极对接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聚焦稀土、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态环保、国防科工等领域,全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创新成果,开发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首台套、首批次产品。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倍增计划,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机构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共享机制,促进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

7.培育高素质企业集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与“中科系”“国际系”“高校系”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建立政府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和社会多渠道投入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支持规上企业与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联系的研发中心,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单项冠军培育、中小企业成长三大计划,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培育更多的“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8.打造高标准创新生态。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为中心,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科技资源布局。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探索给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组阁制”,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建立科研人员绩效激励制度,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新型管理评价模式。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建立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技术经纪人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发明专利质量,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重视科普工作,营造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9.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充分挖掘用好现有人才,加大力度抓好招才引智,灵活多样搞好人才培养工作。做实“草原英才”工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精准引进、梯次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造就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推广人才柔性引进和引进利用已退休高端人才,积极探索人才“飞地”。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技能聚匠工程,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争取新建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建设。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建立和完善新型学徒制和首席技师制度,建设“工匠之都”。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薪酬制,构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

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打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减法、加法一起做,突出数字赋能,全力导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0.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化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按照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则,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推动形成更多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集中资源解决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重要技术装备和基础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11.做大做强“四基地”。坚定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理念,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着力打造“四基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工业强市。

大力发展新型材料产业。争取国家开展白云鄂博矿藏勘探,加强稀土资源研究和保护性开发利用。制定全国支持力度最大、综合效果最好的激励政策,强化“稀土+”协同创新,依托国家稀土高新区和其他相关产业园区,壮大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特种合金产业规模,发展先进稀土功能材料和核心制备技术、智能生产装备、专用检测仪器和应用技术,着眼细分领域、延长链条,高值化应用稀土元素,高端化开发稀土产品,推动建立完善稀土技术标准体系,推动部件、组件和终端应用产品加快进入国内和国际产业体系、制造体系、装备体系,打造从冶炼分离、材料加工到下游应用、市场交易和科技创新的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全国稀土交易平台和千亿元级“稀土小镇”,切实改变“挖土卖土”问题。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先进轨道交通用钢、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新型高强塑汽车钢、能源用钢、能源油气钻采集储用钢、石化压力容器用钢、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高端厚壁无缝钢管用钢、高品质不锈钢等,打造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型铝合金、高品质铝铸件、铝锻件、高品质铝材、新型铜及铜合金、高品质铜材等铝、镁、铜及合金制造和高纯铝制造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技术、质量和品牌升级,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向高品质、高端化发展,打造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制造、有机纤维制造、陶瓷纤维制造、石墨纤维等产业,打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高性能膜材料和煤基生物有机肥等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产业,打造先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单晶硅、多晶硅、负极材料、特种玻璃等产业,打造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谋划发展3D打印用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液态金属制造等前沿新材料产业。推动发展研发与设计、科技推广和应用等服务,做大做强钢联网、稀交所等平台,推动建立金属材料研究院,打造材料创新服务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加大传统能源技术改造,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坚持清洁低碳化方向,加快用能方式变革,优化能源结构。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眼碳达峰、碳中和,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设施,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动煤层气开发利用,全力支持核产业园建设,提升核燃料生产能力,打造核技术应用集群,引进培育风光清洁能源电解制氢产业,发展绿氢经济,打造风光氢核新能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风能发电机和叶片、太阳能设备、稀土储氢、核燃料加工等新能源生产设备和零部件制造业,引进培育电解水制氢、氢气提纯、氢气储存、运输等设备制造业。推广以新能源为支撑的绿色生产方式,实施风电、光电、核能供热替代常规火电供热计划,加强工业副产氢回收提纯利用技术应用,发展氢能冶金化工,建设国际氢能冶金化工产业示范区。拓展新能源消费领域,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加氢站,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加快跨大青山电力输送通道、智能电网建设,推动达茂—乌兰察布送出通道建设,发展高压氢气、液化氢气、管道输氢等不同运输方式,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能力。以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为依托,建设新型数字化智能配电网,利用“绿电”打造绿色零碳产业园区,支持达茂旗风光新能源就地消纳。加强新能源科技创新,开展碳捕集封存利用等前沿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促进能源体系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综合智慧能源,利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形成多种能源协调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智能、服务方向转型升级,打造全区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先行示范区。以北方股份、北奔重汽为龙头,推动专用汽车、重型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产业链短板加快补齐,大力培育、引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设计研发、关键部件、整车制造、市场服务完整产业体系,打造矿用车、重型卡车产业集群。加快铁路货车、通用航空等运输设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推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推进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森林草原消防、自然灾害救援、工程抢险、公共安全应急处置、后勤保障等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做大盘子、做优品质,打造应急产业集群。实施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引导制造业企业从单纯制造产品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不断推动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两端延展。深度融入国防动员体系,争创国家军民融合重点区域。支持现有军工企业转型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和深化同军工企业、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在军工产品、核工业、军民两用产业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加快协调发展。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建立军民融合科技评估中心和国防知识产权转化中心,促进军工技术民用化。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举办高层次陆军装备展。

大力发展农畜食品产业。坚持绿色兴农兴牧,聚焦区域优势品种,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建设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区、马铃薯精深加工和产品输出集群发展区、标准化设施农业特色果蔬区和畜禽产品输出区。发展设施农牧业、绿色农牧业、节水农牧业和品牌农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开展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行动,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模式,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加快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培育城市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和食品加工园区,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粮油糖、饲料、肉类、杂粮、药材、马铃薯、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十大链条”,推动形成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仓储、物流、终端销售、品牌运作,涵盖肉制品加工、粮食加工、果蔬加工、绒毛加工和休闲食品饮料、食品辅料、功能性食品制造及食品包装、食品机械、食品检测、食品会展的全产业链,建设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12.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强公益性、基础性、综合性服务业供给,加快形成与区域性服务业中心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

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实施物流通道枢纽建设行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升级现有物流园区和基地,加快推进传化交投公路港、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满都拉国际公铁物流园区等建设,培育引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打造“通道+枢纽+网络”全链条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应急物流体系,形成内外联动、相互衔接、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农牧业融合发展,推动物流供应链创新,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新业态,努力把我市建成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国家重要口岸物流枢纽。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壮大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大型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风投、基金等,支持蒙商银行、新时代信托规范健康发展,支持驻包各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开展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业态创新,丰富金融服务供给,优化金融生态,强化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战略项目的金融保障。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大力培育企业上市融资,提高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大力培育引进知名服务业企业总部和区域总部,发展多层次、高辐射、知名度高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商贸业和旅游商贸、会议会展、电子商务等业态。支持商贸业提升品牌,加强质量、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主动参与国内与国外、区内与区外市场联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互利互补的商贸大市场。

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实施“旅游+”融合工程,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体育、会展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包头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统筹推进四季旅游、全域旅游,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市。引入高水平市场化团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培育高品质旅游线路和景区、度假区,推动沿黄湿地保护与文旅、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达茂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创建5A级景区。加强全要素配套服务,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包头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推进文旅服务智慧化,打造现代化文旅服务体验新模式。

建设区域性健康中心。制定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和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医药、医疗器械、健身康体等产业,积极发展蒙中医药产业链,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建设区域性养老中心。培育壮大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推动养老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推动形成集养老、家庭服务、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多业态于一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

13.推进数字包头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应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突出数字服务等领域,加快创新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打造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上云用数赋智计划,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通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数据中心,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技术在城市运行、政务服务、社会治理、金融服务、生态保护、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建设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14.大力推广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和各类业态紧密融合,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大力发展依托互联网的经营活动,促进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将互联网与产业创新融合,把硬件融入服务,打造提供消费、娱乐、休闲等一站式服务的新商业模式。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顺应产业和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培育壮大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市场主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和政策支持。

15.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动基础设施系统化协同化发展,打造布局合理、互联互通、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进包西高铁(包鄂段)、包银高铁、呼包高铁建设,启动城市快速路和国道210线白云—固阳—东河一级公路、古城湾黄河大桥通道工程等建设,完善干线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水平,提升航空通达能力,打造五当召通航机场、百灵机场通航产业园,完善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城乡供水、再生水及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完善黄河防凌防汛体系、城市防洪体系,消除病险水库和大中型水闸、重点蓄滞洪区隐患,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在全方位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增创发展新优势。

16.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便利性,实施消费升级行动,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开展品牌质量提升行动,促进更多优质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服务消费,放宽市场准入,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升对内对外消费吸引力。鼓励新零售、首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对日间经济充分挖潜的同时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培育旅游、教育、文体等消费热点,拓展定制消费、信息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高品质改造提升成熟商圈,引进世界级消费品牌、培育本土品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的商业地标。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扩大电商、快递进农村牧区覆盖面,推动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梯次升级。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大力发展假日消费。开展“放心消费在包头”活动,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挖掘市内需求潜力的同时,加大力度开拓市外区外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

17.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公共服务提标扩面,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大“两新一重”、生态环保、关键产业、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依靠产业投资带动投资高质量增长,牢记工业立市、强市、富市的理念,突出抓好工业投资,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投资。扩大科创平台、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四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加强重点项目库建设,精准对接国家、自治区重大建设规划,完善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机制,健全项目落地协调和推进服务保障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18.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速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光纤骨干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支持石拐区建设数字产业园、打造数字经济谷。

19.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完善同俄蒙合作机制,加强满都拉口岸建设,推进满都拉至蒙古国跨境公路铁路建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陆港、配套物流园区、满都拉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蒙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等建设,加强航空口岸货运通道建设,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降低各类交易成本,发展泛口岸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贸易创新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开拓市场,建立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更好走出去,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市场。落实《外商投资法》,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各类国家级展会,大力引进优质外资项目。提升稀土国际论坛影响力,打造更多国际性、特色化经贸交流展会平台。

20.积极服务和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深入落实国家、自治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发展,积极参与、主动服务和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包鄂乌协同发展以及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全面对接区域重大规划和专项规划、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布局,分领域策划争取和推动实施一批扬优势补短板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积极探索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深化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及周边城市战略合作,在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环保、改革开放等方面建立高效务实合作机制,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共抓生态保护典范,以全产业链深度协作为纽带,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增量配电查看更多>内蒙古售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