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售电服务政策正文

广西:深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开展电力现货交易试点 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

2020-09-24 08:43来源:广西新闻网关键词:电力现货市场增量配电广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广西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称优化能源供需结构。稳步推进主电网与区域电网、地方电网融合发展,实现“一张网”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开展城市配电网智能化建设,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快运营广西燃气集团,全力推进我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实现天然气“县县通”,推动天然气进乡入村。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区布局建设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储备基地,建成分层次应急保供储煤、储气体系。深度开发水电资源,推进龙滩水电站扩建、八渡水电站开工建设和大藤峡水电站投产运营。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建设。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在国家总量控制范围内,建设神华国华广投北海电厂等一批大容量、高效清洁煤电机组。加快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谋划开发第二座抽水蓄能电站,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安全稳妥推进核电规划建设,建成运营防城港红沙核电3号4号机组。

深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开展电力现货交易试点,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结合实际适时实施丰水期居民生活电能替代电价等政策,落实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对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或工商用气大户实行燃气直供改革试点。

详情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推动我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全方位开放水平,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短板,开启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确保2020年我区生态环境继续全国领先、营商环境争创全国一流、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民族和谐边疆稳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强弱项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

(一)建立稳定脱贫扶持长效机制。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深度极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对特殊贫困群体做好政策兜底,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建立完善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和就业扶持,做好脱贫后续政策和资金扶持,防止贫困边缘人口返贫和新的致贫。

(二)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我区基础设施规划与国家、中西部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便利化。加快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等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铁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南宁经玉林至深圳高铁、柳州经梧州至广州铁路、柳州经贺州至韶关等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铁路通道建设,构建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运输通道。构建外联内畅的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南宁经玉林至珠海、湖南城步经南宁至峒中口岸等出省出边出海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和县域路网攻坚工程,推进滨海公路建设,打通龙门大桥、大风江大桥等断头路段。推动“连通江海”的平陆运河规划建设。实施新一轮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积极打造“一干七支”航道体系和西江现代化港口群。积极推进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推动广西北部湾港向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打通疏港铁路公路“最后一公里”。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提升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中转功能和服务水平,建成开通玉林福绵机场,推进防城港机场、贺州机场、贵港(桂平)机场、百色机场改扩建、新建北海第二机场以及一批通用机场项目建设。推动南宁和柳州、桂林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大藤峡水利枢纽、驮英水库及灌区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积极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前瞻布局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设施,城市实现5G网络全覆盖,高速公路实现5G布局。积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区块链技术平台与应用。推动交通、能源、水利、文化、教育、医疗、旅游、金融等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大幅提升城市建设、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五网”建设。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谋划和推进一批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地下管网项目,建成有效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便捷通畅、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能源通道建设,加快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建设,拓展油气进口通道,推进广西LNG外输管道桂林支线等国家天然气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建设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平台项目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5G产业试验区和国际通信大通道,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优质的新一代信息网。加快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场站、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完善口岸物流设施、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打造特色优势大宗商品供应链,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供应链,优化邮政快递、电商物流网络节点布局,加快南宁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钦州—北海—防城港、崇左(凭祥)、柳州、桂林、防城港(东兴)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加强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与国家物流枢纽的衔接。推进污水管网、雨水管网、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推进市县燃气管网建设改造,同步推进工业园区地下管网建设,形成管网结构完善、城市运行安全、管理水平先进、人居环境美好的地下管网。

(四)优化能源供需结构。稳步推进主电网与区域电网、地方电网融合发展,实现“一张网”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开展城市配电网智能化建设,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快运营广西燃气集团,全力推进我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实现天然气“县县通”,推动天然气进乡入村。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区布局建设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储备基地,建成分层次应急保供储煤、储气体系。深度开发水电资源,推进龙滩水电站扩建、八渡水电站开工建设和大藤峡水电站投产运营。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建设。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在国家总量控制范围内,建设神华国华广投北海电厂等一批大容量、高效清洁煤电机组。加快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谋划开发第二座抽水蓄能电站,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安全稳妥推进核电规划建设,建成运营防城港红沙核电3号4号机组。

(五)推动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坚持主体功能定位,按照全区各地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补齐县城公用设施和服务能力短板弱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深化扩权强县改革,稳妥推进撤县设市设区,探索扩大人口大县、经济强县和县级市权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培育高素质农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广西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深入开展“美丽广西·宜居城市”建设活动,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

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大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各市县联合外部创新资源搭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加快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支持自治区农科院、林科院建设全国一流的省级农业、林业科学院,争取在空间信息、海洋、农林业、战略性矿产、路桥建设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完善科技与工业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来桂设立分支机构、科技创新公司或共建创新平台,在食糖、精品碳酸钙、机械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料、汽车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领域推动协同创新发展,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我区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争取设立国家、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七)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延长糖业、桑蚕、水果、蔬菜、中药材、禽畜、渔业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高水平打造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形成县县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每个优势特色产业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生态+”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工业相互融合,推动科技、人文等新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加快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会展农业、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体育休闲产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大力推进1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成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推动广西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油茶“双千”计划。

(八)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糖、铝、汽车、机械、冶金及有色金属、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提升我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振兴发展我区日用化工、五金水暖、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及皮革、粮油加工、林木加工及造纸、酒类及包装饮用水等轻工业。加快广西钦州高端绿色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临海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培育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金属新材料、精品碳酸钙、绿色高端家具家居、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按照“龙头+配套”方式,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建立工业龙头企业库和高成长性企业库,纳入自治区重点企业培育范围。实施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库,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进一步引导要素向产业园区集聚,加大对园区外零星工业用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整治力度,鼓励属地实施集中收储和整治,推动向产业平台集聚。

(九)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的要求,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提升我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发挥中国—东盟信息港平台引领作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信息通信枢纽和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快建设全域感知的智能终端,布局建设工业互联网,积极发展物联网,加快建设智慧融合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数字水利、智慧城市,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快建设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化、智慧社保、智慧旅游、智慧金融、智慧康养等。加快建设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十)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转变。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加快培育一批软件信息技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等集聚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在我区兴办养老机构、养生养老小镇及康养综合体。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物流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健康、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提质升级,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加快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四、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十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积极推进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培育和加密一批直航东盟、通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港口的国际班轮航线,紧密衔接中欧班列,加快广西出边出省铁路、公路建设,推进跨境运输便利化,强化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功能,打造承接国内、沟通东盟的航空客运中转枢纽和航空货运转运基地。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着力构建交通、产业、开放、金融、城镇、生态六大战略支撑体系,增强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功能。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高水平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马“两国双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文莱—中国广西经济走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平台载体建设,联合粤港澳等地区推进跨境产业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联合大学、中国—东盟科技城等项目规划建设,大力拓展与欧美国家等的合作,打造面向东盟和衔接“一带一路”的国际大通道、政策沟通门户、金融开放门户、产业合作门户、自由贸易门户、人文交流门户。

(十二)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走廊,加快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扩能改造、贵阳经巴马至南宁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畅通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快建成钦州港2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及航道、防城港30万吨级散货码头及航道,高频次开行重庆、四川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市至广西北部湾港的海铁联运班列,常态化和规模化运营广西北部湾港至香港、新加坡以及欧美国家等世界主要港口的航线,加快建设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大力优化以通关便利化为重点的通道营商环境,实施推动进一步降低广西北部湾港口中介服务收费、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对标提升等专项行动,推动与新加坡、越南等东盟国家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扩大东兴、龙邦等重点口岸开放,加快建设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进一步发挥通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打造以钦州绿色石化基地为龙头的临海(临港)产业集群,争取国家支持参照中马“两国双园”模式与东盟国家互设产业园区,探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主要省市建立“飞地园区”,推动形成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

(十三)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重点开放合作平台升级发展,加快打造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升级版,畅通“南宁渠道”,推动中国—东盟新型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东盟体育产业园等合作平台建设,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园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以推动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投资贸易先导区、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沿边开放引领区、向海经济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创新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港。积极创建国家级南宁五象新区,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形成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引入国内外优质医学创新资源,搭建医学交流合作平台,将试验区建成面向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医学开放先行区、国际医学创新区、国际滨海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人文交流新平台,培育医药制造、医疗服务等高端医疗健康产业。

(十四)加快沿边开放发展。全面落实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百色、东兴和凭祥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推动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创建和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在监管模式、跨境产业、区域治理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加快推进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跨国体验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快推动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小组团”滚动开发,支持具备条件的边境地区设立自治区级中越边境经济合作区。落实促进边境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有序扩大边民互市贸易商品加工品种;稳定发展边境小额贸易;推动边境加工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发展边境落地加工新业态。深入实施广西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六大工程”,支持边境基础设施、城镇村庄建设,大力发展边境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沿边经济带。

(十五)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打造中国—东盟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围绕跨境产业链重要环节发展加工贸易。完善广西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加快推进梧州、贵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进程。继续支持农业科技园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面向东盟的技术示范和合作应用项目载体。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以农业、食品制造、汽车、化工、电力、金属新材料、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为重点领域,有序推动我区优势产能海外布局,支持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的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聚焦“三大三新”重点产业领域,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施“三企入桂”等专项行动,重点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补链式对接,支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片区建立“区区合作”,推进来宾三江口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玉林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柳州粤桂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梧州粤桂合作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玉林中国南药园、贺州供港农业基地等平台建设。

(十六)拓展区域互动合作。加快实施强首府战略,全面启动南宁都市圈规划建设,提高南宁面向东盟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加快北钦防一体化发展,推动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动发展。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推进互联互通、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广东、广西两省(区)层面及沿江城市之间战略规划衔接、互动发展,增强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腹地作用。加快实施东融开放开发,统筹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城(贵港)、广西内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高地(来宾)、“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等重点合作平台建设,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积极引进一批“双百双新”、“三大三新”、“四高四新”产业项目,培育高附加值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协调体系。加快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游宜业后花园,积极推进扶贫协作,促进教育、科技、金融、文化、卫生、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建共享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五、擦亮山清水秀金字招牌,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广西

(十七)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筑牢漓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保护修复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广西北部湾入海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构建北部湾海洋命运共同体。继续实施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重点防护林工程,统筹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逐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社区协调发展机制。

(十八)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石漠化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十九)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推进城乡大气质量改善,强化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优先保护饮用水安全,全面清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大医疗废水处置力度,强化漓江、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沿海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加快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生态种养业、生态旅游业,推进资源型产业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大力推进建筑绿色化和装配式建造方式,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完善生态产品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绿色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低碳发展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多元化规模化节能环保服务中介机构和治污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严格执行区域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利用“三条红线”刚性约束。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二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创新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方式,促进土地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集聚。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动态调整机制。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自治区本级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和收储盘活工作。探索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交易机制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立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探索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推动漓江、右江流域实施广西区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多元化、资产证券化改造,支持区内外强优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深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开展电力现货交易试点,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结合实际适时实施丰水期居民生活电能替代电价等政策,落实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价形成机制,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对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或工商用气大户实行燃气直供改革试点。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募股(IPO)、新三板挂牌、公司债发行、并购重组适用“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加大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对在资本市场成功实现直接融资的企业实行奖励或补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公共数据开放,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二十一)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管理机制,进一步下放项目管理权,建立财政科技项目对外开放机制,探索建立自治区财政科研资金跨地区、跨境使用机制,赋予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深化科研机构评估改革。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健全科研激励机制,深入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加大对承担国家和我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急需紧缺的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采取特设岗位方式引进,可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和年薪制,建立以创新实效为核心、更加符合科研特点和规律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

(二十二)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开展社会信用立法,制定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全区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合奖惩系统,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商务活动等领域广泛应用信用产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快征信市场建设,创新金融信用产品,培育有良好信誉的信用服务机构,推进政府部门与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合作,鼓励在重点领域创新应用“信易+”等信用产品。

(二十三)争创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贯彻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格规范市场准入管理,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建立健全清单事项与现有行政审批流程相衔接的机制,杜绝清单事项和实际审批“两张皮”。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不再设置环评等项目审批前置条件,推行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建立重大项目容缺审批机制,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模式,提高审批效能。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建立健全违规收费举报投诉、随机抽查、曝光问责、联合惩戒等机制,对标国内先进地区,着力降低用工、用地、物流、用能等生产要素费用。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各部门监管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标准统一,加快双随机监管平台及移动执法系统建设进度,全面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提高监管效能,防止任意检查、执法扰民,特别是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要实行审慎包容监管。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营商环境监测机制,持续开展全区优化营商环境考评,建立健全覆盖全区各级人民政府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四)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建立完善吸引外省高校优秀毕业生到我区就业创业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落实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就业形态,推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分享经济等创新发展。

(二十五)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强城乡公办幼儿园、多元普惠幼儿园建设,加大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控辍保学工作,严防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展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全面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坚持就业导向,加快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和自治区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工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广西民族职业学院建设。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资源,满足就学需求。努力打造南宁、桂林两个高校集聚区“双核驱动”格局,重点建设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大学、应用型高校和高水平职业院校。大力推进部区合建广西大学工作。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广西一流学科项目建设,实行绩效考核和动态调整,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强化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中外人文交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分类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二十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加速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推动县、乡(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争取在我区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保障服务、医疗保障结算服务、医疗教育和科普服务及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大力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加快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扶持一批桂产道地大宗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民族医药标准体系,推动壮、瑶、苗等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加强照护服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医疗交流合作,深化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加强援外医疗工作,推动与东部地区特别是粤桂医疗技术、人才的双向合作。

(二十七)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制度,实现基金自治区级统收统支,完善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个人缴费档次标准调整和缴费补贴激励机制。推广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卡跨地区、跨部门、跨业务应用。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探索推行城乡一体化的低保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和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功能。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积极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探索建立相对贫困人口救助预警机制。深入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

(二十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社区型、医养型、学习型和旅居型普惠养老项目,推进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服务机构。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到养老机构多点执业,推动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家部署探索试点并推广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管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兜底保障能力。实施社区设施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达标。完善养老服务业从业优惠政策,培养和引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十九)强化民族文化保护与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对民族文化保护立法工作力度,强化我区民族文化品牌意识,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县级媒体人才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继续推进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标准化建设,推动乡镇文化广场、社区和村屯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强化数字技术运用,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创新、提档升级。加快实施“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打造智慧广电媒体,发展智慧广电网络,建立健全应急广播平台及传输覆盖网络。组织实施体育强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实施健康广西体育惠民工程,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竞技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积极筹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

(三十)改善住房保障条件。扎实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如期完成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积极巩固住房安全保障成果,适时制定明确方案和标准,探索研究长效机制。加快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实施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加快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大力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水电气路及光纤等配套设施改造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和配建停车设施。

(三十一)增强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推进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关键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建设,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城乡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加快建设覆盖全行业、全灾种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成覆盖重点成员单位和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指挥体系。加大对广西北部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力度,提升泛北部湾区域及广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推进广西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和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广西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基地、河池矿山应急救援中心基地、南宁综合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广西航空森林消防救援储备中心建设。

(三十二)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依法保障各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就业、医疗、劳动、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奋斗和繁荣发展。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构建坚实可靠的社会安全体系。

八、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组织保障

(三十三)分类考核。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参照国家分类考核指标和要求,制定我区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确定区域划分类型。制定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加强对考核指标的日常监测,结合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分类考核,定期组织开展分类考核工作,充分发挥考核对做好相关工作的激励引导作用。

(三十四)财税支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中倾斜支持我区。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用好国家关于将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纳入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计算范畴、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等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增加我区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统筹推进自治区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调动市县积极性。落实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对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十五)金融支持。落实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作用,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我区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加大对我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及扶贫产业融资支持,增加绿色金融供给,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用好用足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政策,出台一批配套政策,加快形成有利于金融全产业链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建设保险综合创新等4个示范区、区域性货币交易清算等4个中心、金融后台服务等4个基地、黄金产业交易等4个市场,确保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如期建成。

(三十六)产业政策。在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密切跟踪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的动态调整进度。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的支持力度,自然资源调查计划优先安排我区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在我区优先布局建设能够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并优先审批核准,推动我区的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十七)用地政策。争取中央倾斜支持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按照“集中统筹、分级保障”的原则,加强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的用地保障。对单独选址的交通、能源、水利项目足额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三十八)人才政策。围绕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人才高地目标,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先进地区,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人才引育计划,建设更加高端开放的人才集聚平台,加快构建更加坚强有力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更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招录(聘)、调任、聘任、公开选调(聘)等方式,大力吸纳国内外各类高素质人才。落实完善工资待遇倾斜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落实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措施,深化我区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退休公职人员发挥个人专长参与社会发展,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允许退休公职人员从事营利性活动。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才在我区兼职和退休公职人员在我区创业。

(三十九)帮扶政策。争取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东部地区加大对我区帮扶力度。深入开展粤桂扶贫协作,加强两省区有关市县沟通对接,支持广东企业到我区贫困地区投资,推动帮扶项目精准实施、帮扶资金精准到位。进一步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东部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我区挂职任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互派干部挂职交流长效机制。

(四十)加强党对我区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领导,强化全区各级党组织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的领导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自治区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压实责任、协调联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并推进落实。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重点工作台账、重点事项争取支持清单等,适时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发挥好督查促落实作用。全区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出台贯彻落实的细化方案并抓好落实。

原标题:广西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现货市场查看更多>增量配电查看更多>广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