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增量配电政策正文

河南三门峡:2020年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继续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建设

2020-05-27 09:11来源:北极星售电网关键词:增量配电电力体制改革电力直接交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稳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决胜全面小康保驾护航。防控金融风险。紧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重点企业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等重大风险点,全面开展非法金融活动排查治理,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企业风险。高度关注企业担保融资、股权质押、杠杆融资等潜在风险,推进市场化“债转股”,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债务结构,确保企业负债率稳定在合理水平。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完善监控机制,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变相举债行为,有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合理控制债务规模,确保政府债务稳定在较低水平。防控社会风险。认真汲取义马“7·19”事故教训,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医药卫生、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住房调控等各方面工作,切实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风险隐患。

(四)“八城联创”强支撑,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坚持把“八城联创”作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的具体实践,作为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依托,作为落实市委提出的“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科教兴市、文化名市、民生福市、依法治市”的具体抓手,持续巩固完善“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建设成果,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氧吧城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摄影文化城、新型智慧城市试点、产教融合城市试点和全省无废城市试点创建工作。

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对标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标准,加快补齐软硬件短板,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年内全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在持续完善水、电、路、暖、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抢抓国家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省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和老旧小区改造机遇,加快推动中心城区8.7平方公里旧城提质改造,高标准编制设计规划,着力抓好拆迁改造、企业搬迁处置、项目建设、投资融资工作,今年实施重点项目19个,总投资25亿元,确保24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0月底前完成,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老旧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综合服务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打造中西部环境最优效率最高地区。抢抓国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机遇,持续巩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以“放管服”改革、甘棠政务、“线上三门峡”APP和智慧旅游、智慧安监、智慧环保、智慧金融等项目为突破口,推动数据深度互融互通,大力发展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精准化和高效化水平,增加群众和企业的便利性和幸福感,构建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不断推动信息化与区域治理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进全国摄影文化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办好第13届中国摄影文化艺术节、第4届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加快推进中国摄影文化城项目建设,抓好中国摄影艺术馆选址、勘探、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争取9月份全面开工,明年投入使用。依托我市独特的摄影文化资源,高标准打造白天鹅、红腹锦鸡、中华秋沙鸭等10个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然生态摄影创作基地,加快摄影文化艺术进校园试点活动,积极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共建全国独有的“天鹅城摄影艺术学院”,进一步叫响三门峡摄影文化品牌,打造中国摄影文化艺术高地。

推进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聚集城市人气、激发创新活力。抢抓国家推进产教融合改革机遇,全面启动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申建工作,着力引进和打造一批产教融合联盟、示范基地、试点企业和示范工程,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城市转型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重点抓好方案编制、项目谋划、行业企业培育等工作,全面建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积极争取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独立设置,争取设立黄河金三角学院,用好国家开放办学扶持政策,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气魄引进社会力量办学,着力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守住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载体,促优质供给、促监管提升、促民生改善、促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加快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食品安全供应保障体系。深入推进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蔬菜、果品、肉畜等优质农副产品源头供给,夯实食品安全基础。大力推广“互联网+透明车间”、“互联网+明厨亮灶”和“6S”管理模式,建立食品安全电子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过程可控、责任可究”,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产品质量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供应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推进氧吧城市建设,推动大健康产业跨越发展。充分发挥我市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浓度高、气候条件优良的生态优势,对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森林覆盖率、负(氧)离子浓度等创建指标,加快推进山区森林化、城市园林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品位,今年推动湖滨区、陕州区、灵宝市先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中国天然氧吧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依托陕州区和卢氏县珍贵的地热温泉资源,积极引进全国康养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温泉疗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等健康养生业态,重点推进陕州高阳山、卢氏汤河等温泉康养项目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温泉康养小镇,带动我市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知名的健康养老中心、康复保健中心、休闲度假中心。

推进全省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新突破。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和管理理念,以“无废城市”创建为载体,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围绕渑池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陕州区静脉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绿能环保能源日处理15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绿闽环保科技年处理19万吨危险废弃物等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全市大宗固废及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处置体系。

(五)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省绿色振兴样板。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发展全局的强力支撑和坚实底盘,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强起来、壮起来、富起来,为实现乡村振兴筑牢底板。

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持续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着力破解县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产业不集中、活力不够强”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在全省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征程中争创亮点、争当先锋。强化产业带动。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全面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抓手,以制造和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每个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重点培育1—2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主导产业,打造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力争打造3—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注重城乡统筹。自觉把县域经济融入到区域经济大格局中,强化中心城市引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做强县城这个引擎,做实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这个节点,做优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着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突出试点先行。支持灵宝市作为全省第一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开展工作,在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开放招商、产业培育、城市培育等领域探索新机制、总结新方法,加快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先进经验,努力在全省当好标兵、做好示范。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坚持把保供应、保基本放在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防灾减灾”战略,重点抓好14.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粮田20万亩,确保粮食自给率达到80%以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大城市蔬菜基地建设,推动蔬菜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全年改扩建10个千亩蔬菜大棚,加大冬春越季保障力度,确保本地蔬菜自给率达到80%以上。积极恢复生猪生产,年底前恢复到常年水平的80%以上,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0.3万吨、4.5万吨、2万吨,满足群众日常需求。坚持把特色发展作为基本方向,围绕果品、畜禽、菌菜、中药材等“六优”产品,拉长加工链条实现转化增值,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促进特色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高端化、发展产业化。大力推动农业数字赋能,将“互联网+”“5G+”作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力量,促进大数据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进苹果、食用菌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通数据链、重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转变。积极与国内领军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加快建立苹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持续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把更多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的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效益和就业创业机会留给农民。

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建设试点,培育数字乡村特色小镇;实施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应用,强化乡村社会管理能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强化乡村立体污染防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生态化、品牌化、循环化转变。加快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新改建厕所3.27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新建一批“四美乡村”,建设具有豫西特色、田园风光、宜居宜业、民富村美的幸福家园。

(六)改革开放添活力,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持改革闯关、开放探路、创新赋能,清障除弊解难题,拓展空间聚资源,创新驱动抢先机,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改革攻坚破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数字大脑建设,完成线下实体政务服务大厅“一窗受理、受办分离”,实现办事从找“部门”到找“政府”转变,推动政务服务向乡镇延伸,让政务服务“走进千家万户”。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暨“三变”等改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引金入峡”工程,引入郑州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完成市级农商行组建工作,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改革,以开发运营去行政化和主业主责去社会化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产业发展集聚区、改革开放试验区、科技创新引领区。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继续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建设,持续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继续做好涉企收费清理工作,加快推进增值税改革、新个人所得税法、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社保降费等重大改革任务,落实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扩大开放拓面增量。着力在借力“一带一路”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我市有色金属行业设计、开采、加工及装备制造的整体优势,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到非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原料生产加工基地,打造综合性服务商,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重点支持速达公司加大在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推广力度,力争全年实现出口销售2万辆。着力在深化区域合作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对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大西安建设,持续加强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深入落实三门峡-西安《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科技、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城际高铁公交化步伐,借力东风,加速发展。着力在完善开放平台上实现新突破,加快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门峡创新联动区申建工作,探索与河南自贸区共建跨区域联动产业园区,全力推进三门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争取尽快获批,力争铜精矿国检试验区尽快通过海关总署验收,进一步完善开放平台,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

强化创新补短提质。坚持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争创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快补齐创新资源不足短板,重点支持中乌国际合作创新园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整合组建三门峡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抢抓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新兴产业转移机遇,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更大力度实施重大人才项目,创新柔性招才引智机制,再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

(七)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幸福。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重视民生改善。我们将继续坚持民生投入力度不减,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决不因为疫情影响而让人民生活水平降低,不因为发展困难而让人民群众利益受损。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确保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00人、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3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筑牢社会保障底线。继续做好全民参保扩面工作,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5%,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57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260元。建成保障性住房8613套,分批推进1000套人才公寓建设,年内开工200套,让引进的高端人才、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农民住房有保障、生活有信心。统筹做好老人、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救助工作,进一步提高特困供养等保障标准,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能力提升项目,抓好甘棠学校、第三实验幼儿园等新改建学校建设,逐步扩大公立幼儿园比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实施“健康三门峡”行动,统筹推进“四医联动”,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医供体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以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扛稳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加快推进仰韶文化“两个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筹备工作,办好第26届黄河文化旅游节暨第8届特博会,统筹建设三门峡大坝、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刘少奇旧居等红色文化基地,传承“红色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三门峡建设,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推进“一村(格)一警”建设,打造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网格化信息平台,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规范行政决策程序,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自觉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权,依法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和政务流程再造,按照减审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五减”原则,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降低准入门槛。增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扩大“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面,推进投资审批、工程建设管理等业务办理全程电子化。全面启动市县两级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与年度目标考核绩效奖金、评先树优、精神文明创建奖励、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四挂钩”,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中西部地区环境最优、效率最高、活力最足的城市之一。

加快推进作风转变。大力弘扬“干事干练干净”的务实作风,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脚踏实地把各项安排部署和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以实干实绩取信于民。提升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实效性,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使政府工作更好反映群众意愿和企业呼声。严格落实精文减会、统筹规范督查等规定,持续为基层减负。完善容错纠错和干部澄清保护机制,健全待遇激励保障体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以案促改”,支持纪委监委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坚决惩治各种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厉行勤俭节约,增强预算和计划执行刚性,严控“三公”经费,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

各位代表!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强劲的三门峡力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增量配电查看更多>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电力直接交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