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电力交易政策正文

重庆:2020年将推进川渝电网和电力市场一体化发展 疆电有望入渝

2020-02-26 13:16来源:北极星售电网关键词:电力市场电力交易重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0年1月11日在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唐良智作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2020年,重庆将推进川渝电网和电力市场一体化发展,开展“疆电入渝”前期工作,启动渝西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

报告全文如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重庆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们感恩奋进、砥砺奋斗的一年。4月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指导,要求我们用好“四大优势”、发挥“三个作用”,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赋予重庆新的重大使命,给了我们最根本的遵循和指引、最强大的动力和鞭策;8月26日,总书记再次向智博会发来贺信,为我们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凝聚起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业绩的蓬勃力量。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共重庆市委直接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功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全市政治生态整体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经济运行逐步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增长6.3%、达到2.36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工业经济逐步回暖,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服务业支撑力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3%。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

——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6%、11.6%。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460亿元、增长12.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5件、增长15.2%。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扣除减税因素后全市税收增长6.6%左右,市属国企利润总额增长8.4%,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左右。

——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动态清零,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县能够摘帽,11.44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1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5%。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银行业不良率、小贷不良率、融资担保代偿率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新建“四好农村路”2.5万公里,建成入户便道6762公里,改造农村危房3.9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9.7%,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3%。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两江四岸”十大公共空间加快建设,改造棚户区5万户,完成坡坎崖绿化美化地块125个、577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1条重点特色山城步道,累计利用边角地建成社区体育文化公园50个,城市综合管理七大工程扎实开展,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正加快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7%、9.8%。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学前教育普惠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81.6%、95%。“三通”紧密型医共体试点覆盖18个区县,县域内就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坚持以稳求进,努力稳住经济基本面,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稳就业,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着力稳金融,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力度,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全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100亿元左右,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15.1%。着力稳外贸,妥善应对中美经贸摩擦,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全市进出口总值增长11%,对东盟、欧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43.2%、8.4%、32.1%。着力稳外资,实行重大外资项目“直通车”制度,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外商投资主体增至6000余户。着力稳投资,坚持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开展重大项目视频调度,深化与航天科技、华润集团、中铝集团、三峡集团、中铁、中建、中交等78家央企合作,工业投资增长8.8%,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着力稳预期,出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为企业减负降本1000亿元左右,工业用电量、用气量、货运量等先行指标走势向好,日均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200户,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正式合同额突破1.4万亿元,良好社会预期加快形成。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大数据智能化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左右。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海康威视重庆基地二期等项目落地,紫光华智数字工厂、瑞声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开工,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工业大数据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项目投入运营,智能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4%。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80个,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40个,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9%。全面推行“云长制”,出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和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礼嘉智慧公园建成投用。巩固提升支柱产业。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落实汽车产业“1+2”政策和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专项政策,出台生物医药、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专项政策,启动消费品工业品牌培育专项行动,汽车产业加速转型,电子、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3%、14.7%,装备、医药、消费品产业较快增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计划,启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解放碑纳入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累计建成百亿级商圈12个,夜经济成为消费新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7%,网络零售额突破1200亿元。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5.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获批国家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举办国际性展会论坛153场,智博会、西洽会、重庆英才大会、中新金融峰会等展会成效明显。“晒文化·晒风景”成为文旅营销、经济美学的创新范例,带动旅游总收入增长32.1%,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三)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进全方位开放。落实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推动形成西部12省区市和海南、广东湛江“13+1”合作共建机制,铁海联运班列开行923班、增长51%。中欧班列(重庆)开行超过1500班,运输重箱量和货值增长均超过48%。19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引领辐射功能增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签约项目204个、总金额超过300亿美元,重庆自贸试验区形成240项制度创新成果、新增注册企业超过1.2万户,两江新区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取得新进展。果园港区口岸开放,涪陵综保区封关运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主要业务全覆盖,重庆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进一步压缩。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国际友城达到48个,驻渝领馆增至12家,过境免签延长至144小时。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和整市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线下一窗受理”“线上一网通办”效率大幅提升,“渝快办”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支持困难企业改革脱困、转型发展。新增上市公司5家。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实施重庆高新区、经开区体制改革和扩容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加快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加大“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启动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1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新增超声医学工程、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创建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引进新型研发机构31家。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引进各类紧缺优秀人才7000余名。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达到6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1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6万家。

(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新建高标准农田150万亩,新增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40万亩,成功创建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巴味渝珍”品牌授权农产品达到431个,农产品加工产值、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增长10%、20%、35%。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和“三社”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比降至22.1%。“大棚房”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实施三峡后续项目519个。扎实推动城市提升。形成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提速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郑万高铁、渝湘高铁主城至黔江段、重庆东站等项目加快建设,渝昆高铁、成渝铁路主城至江津段改造项目开工,黔张常铁路开通运营。加快实施“85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璧铜线开工建设,环线海峡路至二郎段、尖璧线建成投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329公里。编制实施高速公路网规划,奉建高速、巫开高速等445公里项目开工建设,潼荣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235公里,省界收费站全部取消。江北机场国际航线增至95条,旅客吞吐量达到447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1万吨,巫山机场、永川大安通用机场通航。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开工建设。持续完善城市路网,龙洲湾隧道、新南立交等项目建成通车,全国市政最长山岭隧道——铁峰山隧道全线贯通,城市公交优先道增至160公里。开通5G基站1万个,布点覆盖38个区县。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编制完成“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规划方案,实施“清水绿岸”工程,启动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不断深化,“马路办公”督办解决问题13万个,数字城管覆盖率达到90%。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和分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实行市领导包片联系,加强规划统筹和分类指导,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川渝“2+16”合作协议签订实施,渝桂、渝黔、渝陕等合作取得新进展,与西部地区协同联动发展持续增强。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开展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1%。获批开展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编制实施广阳岛片区总体规划。缙云山、水磨溪等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基本完成,主城“四山”保护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启动林长制试点。开展河道“清四乱”和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整治,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6%。加强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防治,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城区获批“无废城市”试点,土壤、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配合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创建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42家、绿色矿山101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主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28%。成立全市首家绿色银行,发行绿色债券44.6亿元。

(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针对猪肉价格上涨,实施稳产保供措施,及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实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全覆盖。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进一步调增。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保障范围,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15件重点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新配租公租房2.26万套,新增公共停车位1.05万个,4000个村民小组通了公路,一批老百姓的身边事、烦心事得到解决。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力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迎大庆工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信访工作扎实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形成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良好政治氛围。严格落实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179件、市政协提案889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积极进展。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财政一般性项目和专项支出125亿元。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深入开展。民族宗教、国家安全、外事、侨务、港澳台、审计、统计、档案、保密、参事、史志、消防、人防、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沉心静气、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渝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重庆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各兄弟省区市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照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重庆发展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够牢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传统消费进入瓶颈期、新兴消费增长尚弱,外贸新增长点仍需加快培育;产业结构处于深度调整期,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科教、人才综合实力不强,集聚创新资源仍需持续用力;城市功能还不够完善,安全高效运行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污染防治任务较重;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仍有欠账,“一老一小”等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面对困难和问题,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推动全市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202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是对重庆战略地位的再提升、发展定位的再拓展,为做好重庆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进一步拓展了重庆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新年伊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高度重视、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大力支持、对重庆发展的亲切关怀,是赋予重庆的重大责任和重要使命,是重庆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要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对标对表抓落实,沉心静气谋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全面做好“六稳”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确保重庆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进出口稳中提质;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坚定不移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字当头、积极进取,努力实现稳得更加巩固、进得更加积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民生“七有”,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今年,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动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强化产业扶贫,实施就业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脱贫攻坚普查,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整改。聚焦深度贫困攻坚,加大18个深度贫困乡镇政策倾斜力度,对特殊贫困人口采取综合性保障措施,统筹抓好非贫困区县、非贫困村帮扶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四个不摘”,深化“志智双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帮扶,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扎实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推长办反馈问题整改。打赢蓝天保卫战,突出抓好交通、扬尘污染防治,统筹治理工业、生活等污染源,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河长制,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开展示范河湖建设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确保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95.2%以上,让一江碧水向东流。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保护,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要求,加快区县政府融资平台转型,用好政府债券,优化债务结构,防控债务违约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妥善处置重点企业信用风险,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专项整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效管控机制,逐步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范化解城市安全运行风险,把安全风险防控落实到城市工作各环节各领域,完善防控机制,强化系统治理,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川渝合作,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紧扣目标定位,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把握原则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抓住战略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实施意见,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主城都市区,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突出“库区”“山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经济要素集成与协同,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突出“山水”“民俗”特色,促进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特色资源加工等产业发展,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协同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汽车产业,加快向中高端、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转型,支持长安汽车、北京现代新品研发投放,推动长安福特林肯、上汽红岩、长城汽车放量生产,加快小康中高端智能网联汽车、比亚迪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车联网先导区。摩托车产业,重点发展电动摩托车、踏板车、中大排量摩托车,推动雅迪高端电动摩托车等项目建设。消费品产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重点培育以“十个一”为代表的拳头产品,壮大健康食品、特色轻工、精品服饰等优势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构建新药研发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全链条体系,加快创新药品临床试验和上市步伐,加强医疗装备引育,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重庆国际生物城,努力打造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材料产业,着力发展轻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化工合成材料等新型材料,推动中铝高端制造等项目建设。装备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产品,推动机器人放量生产和数控机床提档升级,加快康明斯大马力发动机、海装风电、ABB搬迁技改等项目建设。能源产业,继续抓好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强化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再实施125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11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用大数据智能化为制造业赋能。

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芯”,重点推动万国半导体、SK海力士等产能释放,加快启动华润微电子功率半导体芯片等项目。“屏”,重点推动京东方6代柔性面板建设,积极培育超高清视频领域产品。“器”,重点推动OPPO、vivo等5G手机量产,发展智能穿戴、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新品。“核”,重点提升汽车电子、智能传感等核心器件发展水平。“网”,重点培育1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中移物联网、宗申忽米网、飞象工业互联网等企业发展,加快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提档升级区块链产业创新基地,促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云”,建成数字重庆云平台,基本完成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市级系统整合率达到75%,两江云计算产业园服务器能力达到30万台。“联”,实施5G融合应用行动计划,新建5G基站3万个,提升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性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省际直联城市增加到32个。“数”,落实“三清单”制度,初步建成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建立政务数据“聚通用”规范管理机制。“算”,建设智能中枢核心能力平台,统一提供共性技术、业务协同能力组件200个,建设以AI计算、区块链等为支撑的赋能平台。“用”,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打造30个典型智能化应用场景。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顺应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趋势,推进研发设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金融服务和制造业高效融合、现代物流和制造业紧密融合、生产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深度融合、平台经济和产业发展创新融合。金融业,围绕建设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增强资本市场、跨境融资、创业投资、资产管理、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持续实施经济证券化五年行动计划,提升金融体系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物流业,围绕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物流运行体系,促进物流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软件及技术服务业,围绕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实施“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引进创意设计等生产服务类企业,建设重庆软件园、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园、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重点园区。服务外包业,围绕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培育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推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商贸服务业,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国际消费集聚区建设等十大工程,提档改造中央商务区,建设智慧商圈和国际邮轮母港,培育首店经济,发展夜经济。会展服务业,围绕建设内陆国际会展名城,培育引进国际会展品牌,完善会展功能配套,优化生产性、生活性会展服务,高水平筹办特色展、专业展。大健康产业,围绕建设西部健康服务领先城市,推动健康与养老、体育等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品牌,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八方游客来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加快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提升创新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发展高新产业,培育创新企业,谋划大科学装置,集聚重点实验室,努力建设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深化开发区创新发展,健全重庆高新区园区协同管理机制,拓展重庆经开区发展空间,完善两江协同创新区功能,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争取潼南、铜梁、涪陵等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增强各类开发区持续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产业生成能力、经济产出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大力推进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壮大创新主体。加强“双一流”建设,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专项,强化高校原始创新和协同攻关,支持市属高校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实现全覆盖,引导市属科研机构市场化转型,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来渝设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创新重塑“重庆制造”。发展创新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开展优秀创新型企业评选,加快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2万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市场查看更多>电力交易查看更多>重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