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电力交易政策正文

青海:2020年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 持续打造“绿电特区”

2020-02-25 13:07来源:北极星售电网关键词:电力市场化交易电价青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2020年工作总体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工作,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持续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5%。发展支撑类指标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产增加值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

二是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主要城市达到82%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稳定保持Ⅳ类水质、Ⅲ类水质占比达到50%以上。同时,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90%以上,三大江河水质优良率100%,青海湖、龙羊峡等重点湖库水质保持优良稳定,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

三是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持续高于经济增速。着力促就业、稳物价,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四是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90%以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300万亩,再建10个美丽城镇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全省6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让大美青海特色进一步彰显。

上述目标的设定,与宏观经济环境、中央政策取向和我省发展实际相适应,符合社会预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其中,确定经济增长6%—6.5%的目标,主要是考虑保持经济合理运行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支撑新增就业和居民收入目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强化生态环保指标约束,旨在倒逼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这些指标经过综合考量和多方论证,既实事求是,又积极进取,若不发生重大条件改变,通过努力就完全能够实现。

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要注重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强化理念和布局。把“五个示范省”“四种经济形态”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二是兼顾需要和可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顶压前行、跳起摸高,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三是统筹发展和保护。牢记发展第一要务和保护第一责任,努力实现自然生态单元和人类社会管理单元、自然生态承载力和人类发展生产力“两个协同”。四是把握规律和预期。切实抓好“六稳”工作,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贯穿始终,兼顾需求侧需要,回应社会关切,形成稳定预期。五是注重创新和落实。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和落实效率,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有活力。六是应对机遇和风险。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增强忧患意识,借机借势借力,安不忘危、稳不忘忧,站在高处、守住低处,在坚守底线中抢抓机遇、推动发展。

三、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任务重、挑战多,要着力抓好10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青海已具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动兑现庄严承诺。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对标“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以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积极务实的工作举措,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比2011年翻一番。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持续缩小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确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充分发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导向、激励和监测作用,锁定目标、查漏补缺、精细施工,实现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进步等四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七项重点工作”,实施“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再确定扶持25个省级示范试点村场,推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乡土特色产业经济实体,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稳定百万吨粮食产能,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让广大农牧民与新时代同步共享幸福生活!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加快消除城乡户籍壁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建设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城乡统筹“新海东”,推动海西转型发展、环湖地区特色发展,支持青南地区保护和建设绿色“江河源”。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发展新增长极,强化与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协调联动,推动实现市州优势互补、谷地盆地经济协同发展。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开展全域无垃圾创建试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高原美丽乡村,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处理,推进雨污分流、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工程,打造既有品质又有品味的和谐家园。

(二)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城拔寨、闯关夺隘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全力冲刺,夺取最后的胜利。

决战脱贫攻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攻坚责任,下足绣花功夫,开展“补针点睛”专项行动,实施“九大脱贫后续巩固行动”,加强动态监测,坚持返贫即入、脱贫即出。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全面推广“精准防贫保”试点经验,深入开展精神扶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优良作风冲刺决胜脱贫攻坚战,决不搞弄虚作假的数字脱贫、“盆景工程”。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开展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城市扬尘综合整治,严格高排放车辆限行制度,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打好碧水和净土保卫战,落实河湖长工作职责,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化青海湖、湟水河等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快历史遗留污染场地修复及风险管控。稳步提升全省空气、水、土壤质量,让山青水绿、河清湖晏成为青海的鲜明标识!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规模预算和限额管理,严格依法限定举债途径和资金用途,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逐步化解存量。继续在提升企业管理成效、依法化解债务风险、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上下功夫,全面完成盐湖股份司法重整工作,完成西钢集团三年改革脱困目标任务。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积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省投资公司累积债务。深入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防控养老基金“穿底”风险。严厉打击违法P2P网贷、金融传销、非法证券期货等非法金融活动。持续有效处置可可西里水患等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险情。

(三)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开展“五个示范省”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要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聚合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发展格局和优势。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在优化功能布局、构建管理体制、强化资金保障、实行科学管护、实现共建共享等五个方面先行探索,不断实现生态价值的保值增值,推动生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为国家批准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创造条件,努力做好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相关工作,编制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构建特色鲜明的国家公园集群。举办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推动论坛机制性落地青海,集聚各方智慧,携手共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明天。

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大要求,建成“青电入豫”工程和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向山东、江苏输送新能源电量,推动新通道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三江源地区煤炭减量化工程,提高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比重,持续打造“绿电特区”。继续办好“一带一路”清洁能源高峰论坛,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研究规划氢能核能利用项目,科学有序开发干热岩资源,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

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依托高原净土、日照充沛、气候冷凉干燥、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的草原农田比较优势,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发展高品质特色农畜产品,建设青稞产业园,率先在全国实现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再减少20%和10%。健全和完善覆盖饲养种植、加工生产、运送保鲜等全过程的产业链条,整体打造“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区域品牌,让绿色、有机、高品、安全成为青海农畜产品的代名词。

建设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依托高原山水人文资源禀赋,坚持“三定四融”基本原则,着力构建“一群两区多点”发展格局。制定《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促进条例》,建立高原美丽城镇指标体系,筹办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国际论坛。支持西宁率先开展试点,完成“城市双修”试点任务。加快多巴新城、河湟新区等城镇新区建设,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城镇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多元包容的高原美丽城镇样板,让城镇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立足民族众多、宗教发育省情,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平安与振兴工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修订《青海省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开展玉树地震10周年纪念活动。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四)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引领结构优化,促进转型升级,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中藏医药、高原康养等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稳妥有序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开展绿色勘查,厘清资源家底,有效保护地下资源,科学开发地上资源。坚持“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循环农牧业。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重点地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和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的循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发挥我省气候冷凉干燥、清洁能源丰富等优势,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数字经济发展展示运行平台,组建数字经济发展集团,加快建设“云上青海”。紧紧抓住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根镜像服务器布局青海的契机,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推进5G网络和智慧广电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与国际国内市场耦合,发展平台经济,谋划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释放数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

协调共建飞地经济。立足功能定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强资源统筹管理,建设飞地产业园,在锂高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承接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优化招商引资政策,谋划发展总部经济。依托对口援青等平台资源,稳步开拓省内外飞地,利用发达地区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推动青海产业借梯登高、借船出海。

(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牢记嘱托和使命,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精心描绘山高水长、绿韵蓝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青海画卷。

开展“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坚守“源头责任”,实施水资源涵养功能稳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等五大领域25项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成果转化,加强江河正源水系保护,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努力实现保流量、保水质,全力构建“中华水塔”保护三环层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做到全力护塔、塔惠全国,义不容辞涵养好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

做好“极地保护”青海工作。以关心、认知、应对、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山水人文影响、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的多方合作,推动“极地保护”联动。组织申报“地球卫士奖”,办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与国家气象局携手建设中国气象大数据青海分中心,积极申办世界气象组织高山峰会,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青海方案。

实施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制定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自然保护地立法工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构建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继续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进荒漠化、沙化、黑土滩治理,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不断提高蓝绿空间占比。

(六)深度融入长江黄河国家战略。坚决扛起“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守护好长江黄河的健康安澜。

加强水源涵养和保护。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长江流域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推进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试点,不断增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坚持节水优先、还水于河,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深入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围绕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加快实施引大济湟工程,积极推动引黄济宁项目落地,同步推进共和盆地及外围水资源配置、引通济柴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湟水北干渠一期田间配套工程、沿黄四大水库灌区工程。坚持量水而定,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加强与沿黄流域省区的交流协作,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发展,唱好兰州和西宁的“双城记”,优化西宁—海东都市圈生产力布局,打造支撑和引领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传承弘扬山水文化。深度挖掘河湟文化、玛域文化、昆仑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建设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果洛格萨尔、玉树康巴藏族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文化特色小镇建设,打造江河生态文化带,发展“溯源文化之旅”等新业态,制定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举办河湟文化艺术节,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青海故事,激扬起谱写中国梦青海篇章的硬核力量!

(七)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优化供给结构的同时,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巩固“去降补”成果,加快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协调增加重点企业天然气合同气量,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和企业电信资费,全部放开规上工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大力推动“公转铁”,完成僵尸企业出清任务。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力推进60万吨煤制烯烃、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动力及储能电池隔膜、变形镁合金、钛合金、碳纤维、高纯氧化镁等新材料项目,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强配套,延伸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加快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和重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点亮夜间经济,做活假日经济,发展会展经济,打造高品位步行街。推进城市停车场和充电桩建设,多措并举释放成品油、汽车等消费潜力。加快家政服务、体育健身、快餐配送、体验式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电商直播等商业新模式。

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冬春旅游、冰雪旅游,串联旅游景点,延展精品旅游线路,确保旅游总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速。推进循化撒拉尔水镇、泽库和日景区、兴海唐蕃古道景区等项目建设,鼓励引导研发大众化文创产品。承办全国文旅产业大会和全国文旅消费工作现场会。处理好重点景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等旅游方式。

切实增加有效投资。持续实施重点项目提速攻坚行动,开工建设西成铁路、西宁机场三期、共和机场等重大工程,全力推进玉树机场改扩建、拉西瓦扩机、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等重点项目。推进建设高原设备能效测试试验场,为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能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开展西昌铁路、格成铁路、西宁至青海湖城湖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深入实施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化项目对接服务,增强军民融合发展后劲。

力促外贸稳定增长。抓紧格尔木国际陆港、海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力争西宁综合保税区年内封关运行,积极研究申报青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海外仓,促进磷酸铁锂、枸杞、沙棘、冷水鱼等特色产品出口,将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优势。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单一窗口”建设,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双轮驱动,增强韧性,激发活力,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年活动,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压减行政许可,全面推进“证照分离”,积极推行“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深入推进投资“审批破冰”工程,全面实现并联审批、不见面审批、平台之外无审批。进一步压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不动产登记时间,将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消费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让诚实守信蔚然成风,失信悖德寸步难行。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实施资本市场“高原红”行动,开展银行抽贷、断贷专项检查,切实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跟进落实民营企业500强峰会等签约项目,持续放大峰会效应,尽快形成实物投资量。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落实领导干部联点民营企业制度,全心全意支持民营企业,坦荡真诚服务民营企业,让民营企业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制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做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完成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支持央企在青拓展发展空间。持续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快推进省以下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推进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省建设升级,深入推进农信社股份制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细化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具体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林业、价格、水权等各领域改革。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入贯彻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指导意见,深度融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推进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持续提高青洽会、环湖赛等展会赛事的国际化、市场化水平。办好首届国际生态产品博览会,打造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新平台。落实与援青省市战略合作协议,巩固扩大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开展对口援青10周年相关活动。

强化创新和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继续实施“双百”工程、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推进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建设,筹建先进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加快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双创”升级版。坚持引才育才用才并举,实施好青海学者、昆仑英才、博士服务团等人才项目,让更多“千里马”驰骋高原大地,跑出创新加速度!

(九)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对标目标任务,倒排时序工期,加强协调衔接,强化要素保障,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攻坚完成“十三五”目标。“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承接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必须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巩固提升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优势指标,加强对滞后指标的分析调度,坚定决心意志,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工作举措,全力突破薄弱环节,努力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

认真谋划“十四五”规划。坚持从“两个大局”出发,深刻把握创造“两大奇迹”的制度优势,注重把青海发展融入国家“十四五”发展大战略,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强对指标测算、要素配置、区域布局、政策导向的精准化研究,深入开展重大工程项目的比选和论证,同步推进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衔接,科学规划面向现代化的新青海建设,绘就一幅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引领未来的发展蓝图。

(十)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实施民生实事工程。群众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去年底,省政府按照“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0年民生实事项目。从征集到的835条建议中,梳理确定了就业优先、教育强基、住房保障、敬老扶幼等10类41项民生实事工程。我们将倾情尽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抓好就业增收工作。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社保补贴、援企稳岗等措施,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提质两个“三年行动”,开展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更好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用,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加快研究促进城镇居民多元化增收政策举措。强化对农牧民转移就业的服务工作,形成制度机制,提升转移就业质量和有效时间。充分发挥拉面、青绣等产业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和劳务经济,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普惠性学前教育,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健全特殊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加快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基本消除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着力构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开工建设西宁大学,加快省属高职院校迁扩建步伐。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落实与国家卫健委共建高水平医院框架协议,积极推进国家高原病诊疗中心、区域包虫病医疗中心、儿童及孕产妇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和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水平。实施健康青海三年行动,加强慢性病管理、重大传染病防治和急救体系建设,推进地方病专项防治攻坚行动,加强基层疾控能力建设,实现包虫病人救治全覆盖,积极推进先心病社会救治。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异地结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大力发展中藏医药,切实把这一宝贵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推动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青海域内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支持精品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卡试点工程,开展“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等群众文化活动。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积极发展冰雪体育运动,备战全国冬运会、北京冬奥会。协同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举办第三届全民健身大会。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和保障力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10%。重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制度化、常态化。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加强同蔬菜、肉禽蛋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认真执行价格补贴政策,将保供稳价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健全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落实好城镇困难群体住房保障政策,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1.13万套、老旧小区综合改造5万套、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3万户。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紧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长效常治目标不放松,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推广“班玛经验”和“玉树村寺并联治理”经验,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支持西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开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做好春节等关键时点的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等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拉网式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开展城市运行专项治理。

同时,统筹做好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人防、地震、外事侨务、新闻出版、港澳台、红十字会等工作。完成志鉴编纂“两全目标”。扎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加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提高政治能力、防范政治风险,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纲要,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监督,强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若干措施,深化“政策落实年”“基层减负年”工作,不鹜于虚声,不驰于空想,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导,健全激励约束和尽职免责机制,努力营造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让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在每个岗位上。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监督管理。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持续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违纪必究。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强化预算绩效约束,建设节约型机关,今年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再压减15%和3%以上,把有限的财力更加高效地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做到花钱要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压减、无效要问责,切实以政府运行支出的“减法”,换取民生福祉的“加法”!

各位代表,“十三五”规划收官在即,新征程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砥砺初心使命,奋力担当尽责,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市场化交易查看更多>电价查看更多>青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