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广东:发电侧和售电侧形成有效竞争 电力市场供需体系不断完善

2019-09-17 08:42来源:广东统计关键词:电力市场售电广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积极构建安全、经济、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采取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能源供应渠道,能源产业规模从小到大,能源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供求基本稳定,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一、能源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行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很低,经过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加大,能源产业得到先行发展,总量迅速扩大。2018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已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沿海石化产业带,形成世界级石化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能源工业基础薄弱,石油工业更是一片空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2018年广东炼油企业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到6370万吨,比建设初期的1963年提高820倍。随着惠州大亚湾石化基地和和茂(名)湛(江)石化基地的快速发展,广东沿海大石化产业带已初显规模。目前,新建、改(扩)建的项目仍在不断筹建和投产。根据规划,到2025年前后,广东原油年加工能力有望突破1亿吨,成品油生产量(按100吨原油加工约47吨成品油计)将超4700万吨。广东炼油石化产业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发展,随着大湾区东翼的中委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和西翼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成,一个设备及管理理念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轴带将出现在广东大地上。

电力生产量和消费量居全国前列。2018年,广东发电量4572.42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6177.95倍,占全国的7.8%,居全国第四位;全社会用电量6323.35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9879倍,占全国的9.2%,居全国第一位,广东已成为全国电力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液化天然气产业全国先行。为缓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能源短缺的现状,1998年国务院批准进口LNG在广东先行试点,确定广东LNG项目为我国首个引进LNG试点项目。自2006年6月28日广东LNG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起,广东天然气产业迅猛发展。“十一五”以来,广东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2006年,广东全省天然气消费量仅为2亿立方米,2018年达190.64亿立方米。广东已形成深圳大鹏LNG项目、珠海金湾LNG项目、粤东LNG项目、“西气东输”二线等多气源供应的格局,天然气供应能力超过470亿立方米/年。

二、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高

能源产量迅速增加。2018年,广东一次能源生产量为7079.05万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706.2倍。1949年,广东原煤产量为7.2万吨,由于广东原煤热值较低和安全因素,2005年后广东煤炭开采业全行业退出。原油开采较晚,到1961年仅在茂名生产油页岩0.13万吨。到1986年8月,南海石油开采投产,当年原油产量为15.55万吨。随后原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原油产量达1393.53万吨,比1986年增长88.6倍。天然气产量从无到有,2018年达102.50亿立方米;发电量发展较快,其中水电、核电和风电从无到有,2018年发电量分别达到283.01亿千瓦时、892.41亿千瓦时和62.16亿千瓦时。能源产量的迅速增长,使广东能源供需矛盾总体上趋于缓和。

西电东送成为广东电力的重要来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系列“西电东送”输变电工程项目相继投产,西部清洁电能的输送,为广东缓解电力不足、减少污染排放发挥着重要作用。至2017年底,“西电东送”已经建成“八交九直”17条输电通道,送电能力超过3500万千瓦。2018年,广东外购电量达1930.09亿千瓦时。其中,购西电东送电量达到1698.54亿千瓦时,外购电占广东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9.5%增长到2018年的30.5%(未扣除调出量)。

能源进口量持续增加。煤炭、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是广东进口能源量最大的品种。目前,广东煤炭资源全部需要由省外调入或进口,随着煤炭资源需求增加和国家取消煤炭进口政策限制,进口煤炭数量大增。据海关统计,2018年煤炭进口量已达6441.42万吨,占煤炭消费量的37.7%。印度尼西亚等国是广东省煤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2006年广东第一个LNG接收站投产以来,2018年广东LNG进口量已经达到1067.73万吨。

电力市场供需体系不断完善。经过70年的发展,能源供应体制已从计划经济体系转到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竞争机制在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所加强。能源供应渠道从国内发展到国外,能源价格已与国际逐步接轨,能源市场已逐步放开。电力市场化不断推进,2018年广东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超过1600亿千瓦时,约占广东全社会用电量的25%。发电侧和售电侧形成有效竞争,促成广东市场竞争充分、交易活跃、透明高效、公平有序。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能源除了薪材外,基本上是化石能源。1953年开始,广东仅有水电0.01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比重还很小。经过70年的发展,非化石能源有了较大的发展。2018年,广东非化石能源已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6.2%,提前达到了全省“十三五”的规划目标。

煤炭消费比重逐步降低。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薪材为主,电力也占一定比重。到2018年,广东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煤炭在终端消费中的比重呈下降之势,能源消费品种日益多样化,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2018年,煤品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为37.5%,比1985年下降40.5个百分点。电力消费量2018年比1949年增长9879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28.5%提高到2018年的55.9%。

清洁能源发展步伐加快。2018年,广东清洁能源达11002.22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3%。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较快,2018年广东核电装机容量已达1330万千瓦。风电也是越来越受重视的清洁能源,广东正在加快推进风电开发。2018年新风电装机容量达357.36万千瓦。水电作为目前人类唯一能够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广东得到较大的发展。2018年,广东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79.39万千瓦。

大气污染物减排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底,全省在役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约为307克/千瓦时,全省122台(5384万千瓦)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21台12.5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已全部取消或不设置脱硫设施烟气旁路并完成降氮脱硝改造。全面完成单机1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不含循环流化机组和W型火焰锅炉)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部分循环流化床机组或低于10万千瓦的机组也主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四、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能源生产技术的提高,广东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风电、核电等设备技术,以及台山电厂等一批大型火电机组的技术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逐步提高。2018年广东能源效率为70.73%,比上世纪八十年代提高近一倍。其中电力生产尤具代表性,1949年广东电力生产发电煤耗高达1091克标准煤/千瓦时,到2018年已下降至294.7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2.7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明显提高。

能源单耗水平处于全国最好水平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节能工作取得巨大成就。2018年,广东单位GDP能耗为0.366吨标准煤/万元,处于全国最好水平的第三位,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撑较快的经济增长,节能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绿色交通运输方式加快形成。2018年,全省新能源营运车辆9.8万辆(其中纯电动营运车辆9.4万辆);新能源公交逐步实现集约化发展,全省新能源公交4.9万辆,占全省公交车辆总数的73.6%,深圳、广州、珠海基本实现公交电动化,新能源道路客运车辆1368量;新能源出租车2.3万辆,7个城市实现规模化应用。

单位产品能耗下降幅度大。2018年,吨钢综合能耗422.2千克标准煤/吨,比1985年下降61.4%;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59.8千克标准油/吨,比1985年下降51.4%;电力、乙烯、铅冶炼、铝加工、平板玻璃和造纸等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1.38%、1.36%、9.11%、18.44%、3.35%和6.46%,其中全省炼油、乙烯等产品平均能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年来,广东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在水泥、玻璃、造纸、钢铁、纺织、石化、有色金属等7个重点行业持续开展能效对标工作,引导企业通过对标达标追逐行业“领跑者”。2018年底,广东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6家、绿色设计产品225种、绿色园区2家、绿色供应链9家。

五、能源利用普及率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能源利用普及率明显提高。1949年人均发电量仅4.76千瓦时,大部分县没有发电厂,绝大部分农村没有电力供应。目前,全省城乡都通了电。2017年全社会人均生活用电量851.34千瓦时,比全国高30.6%,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2017年,广东平均每人年生活用能源451.1千克标准煤,比全国水平高8.4%。

电网建设“步步高”。广东省电网系统从建国初期的零散分布到全省联网,通达城乡。2018年,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主干环网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及粤北延伸的500千伏骨干网架,实现远距离、大容量、交直流混合运行。电力供应从严重短缺到比较充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六、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广东加大能源投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管道全省网络化。

电力装机容量居全国前列,已形成健全的电力供应网络。1949年,广东电力工业装机容量仅5.1万千瓦,相当于现在一个被淘汰的小机组。2018年电力装机容量达1.19亿千瓦(占全国的6.3%,居全国第四位),比1949年增长2338倍。目前,广东电网已实现覆盖全省所有城乡,连接省内外和港澳地区,电力外购外售渠道畅通。全省电网110千伏(含66千伏)及以上线路由1978年的4034公里增至2018年的79302公里,增长18.7倍;变电容量由1978年的298.16万千伏安增至2018年的53776万千伏安,增长179.4倍。目前,广东电网已经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

油气管线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和连接省内外。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输油(气)管道发展较快。2017年,管道运输企业输油(气)管道达134条,比1978年增长43倍;输送里程8765.34公里,比1978年增长112倍。成品油管线连接珠三角和西南地区。目前,已建成西起湛江,东至梅州,覆盖阳江、江门、肇庆、佛山、中山、珠海、广州、东莞、汕尾、梅州等15个城市,全长2600公里的“珠三角一期”和“珠三角二期”成品油管网,设计年输量为1435万吨。珠三角成品油管道在茂名与西南成品油管网连接,形成一条超6000公里的黄金输油大动脉。茂名石化、湛江东兴、北海石化等炼油厂的油品通过这条大动脉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六省市内形成统一调配的成品油网络。降低广东成品油市场受天气和码头等因素的影响,有效提高成品油供应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对广东市场的供应能力。

输气管线覆盖珠三角地区,连通粤东西北。从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开始规划LNG项目。自2006年分别建成投产深圳大鹏和南海LNG项目后,广东加快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多条LNG输气管线在全省多地铺设,一个高效安全的天然气网络正在地底“编织”。目前已建成9个天然气供应项目,敷设了约2200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线,初步形成珠三角地区天然气主干管道内、外环联网,并连通粤北地区的输气管网格局。结合全省2.9万公里城市燃气管网,全省已形成沿海进口LNG、长输管道天然气和海上天然气等多气源供应体系,并利用气源优势以管道互联互通方式实现“南气北输”保障北方天然气冬季取暖供应。2017—2018年、2018—2019年采暖季分别完成了4.69亿立方米、11.8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南气北送”保供量。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广东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得到有效保证,能源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能源利用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明显改善,形成比较完整的能源产业链,基本建立安全、经济、清洁、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原标题:能源开发利用成绩斐然——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