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黑龙江百亿级企业成长行动计划:通过扩大大用户电力直接交易规模 切实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2019-08-19 09:17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键词:电力直接交易用电成本黑龙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提升原料多元供给能力。加快发展鲜食玉米、蔬菜、杂粮、食用菌、中药材、林果等特色高效作物,到2022年,全省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30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到2025年,全省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大力发展水产品优质特色健康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和品牌蚕蜂业。到2022年,全省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69.6万吨,蚕蜂产品总产量达到9.48万吨。到2025年,全省水产品养殖产量达到76万吨,蚕蜂产品总产量达到10万吨。

3.打造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注重发挥出口导向作用,坚持国际标准、国内一流,建立最严格的绿色有机生产管理制度,实现与国际通行规则或公认标准有效接轨,用出口倒逼种养加销全链条、全环节的质量标准提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水平。依托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优势,培育一批国内、国际知名“龙”标、“龙”品、“龙”牌,全面提升“龙”字号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到2022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稳定在8200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140个;到2025年,在稳定认证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提升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质量、增加效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达到150个。

(二)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延伸产业链条。

1.加快提升加工规模。重点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强、税后贡献大的项目,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全省“百大项目”进行集中推进。整合资金、原料、运输、用工等生产要素,促进现有加工产能充分盘活利用。到2022年,全省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8%,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4%;到2025年,全省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

2.加快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加快企业技术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引导企业和单位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传统米面、马铃薯、杂粮、预制菜肴等多元化主食产品和功能性及特殊人群膳食相关产品,统筹推进初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加工。

3.加快培育企业群体。采取靶向培育“小升规”一批,盘活技改升级一批,招商引资新建一批,优化重组壮大一批,推进龙头企业群体扩张,培育行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通过资本运营、上市融资、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国际化、集团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22年,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42%,到2025年,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45%。

4.加快推动集聚发展。统筹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示范园区、高科技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提高入区项目的关联度,增强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平台载体水平。重点跟踪推进中国(肇东)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10个集聚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构建“1+10”园区发展体系,支持加工园区开展标准化厂房建设。

(三)做大做强服务产业,培育集群新生增长点。

1.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坚持展会营销、品牌营销、互联网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并重,推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建和推介,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农业品牌。重点创建推介五常大米、海伦大豆、东宁黑木耳等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九三、飞鹤、乔府大院等全国知名企业产品品牌,到2022年,我省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40个,全国知名企业产品品牌达到40个;到2025年,我省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50个,全国知名企业产品品牌达到100个。

2.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农村与现代产业元素跨界配置,实现“农业+”多业态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休闲农业示范县,同步推进“园”“村”“点”建设,力争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力争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10%左右。

3.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推动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控等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支持粮食、供销、邮政、农机、农垦等系统充分发挥为农服务作用,鼓励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进一步强化益农信息社服务功能,打通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四)坚持融合发展路径,共享集群发展成果。

1.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实施“百村千社万户”示范典型三年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重点培育800个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台我省《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认定办法,开展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评定和动态监测,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打造农业产业强镇。深入实施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开展全省产业强镇打分排名,支持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镇域产业集群,培育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重点推进绥阳、渤海、昌五等国家级产业强镇建设。

3.创建融合发展先导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一批体现“三化一体”和“三区互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增强融合发展的协同优势,总结推广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重点推进桦南、青冈等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

4.推动发展利益共享。推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积极稳妥组织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

5.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充分挖掘全省县域资源潜力、要素潜力和产业潜力,“有中生优”提升传统产业、“无中生有”培育新兴产业、“整合生新”推进融合产业,加快提升全省县域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和财政实力。到2022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45%左右;地方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60%以上。

五、组织保障

(一)加大推进力度。充分发挥全省食品工作领导小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作联席会议等议事机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推进机制,加强考核推动,传导工作压力。修订“粮头食尾”“农头工尾”“1+18”系列方案,细化目标措施,将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任务落实到具体产业、具体环节。

(二)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环保设施、原料基地、物流配送、加工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落实农业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增值税和从事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农产品加工用地用电政策,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用地用电。

(三)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农业担保机构对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支持,引导信贷资金对加工骨干企业给予流动资金贷款。积极开展厂房抵押和存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业务,合理确定涉农贷款利率水平,鼓励涉农企业对接期货市场。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支撑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决定,聚焦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振兴,以培育百亿级企业、支撑千亿级产业、服务万亿级产业集群为重点,组织产学研科技力量,针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为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聚焦我省“百千万”工程实施,围绕装备、能源化工、食品、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种业及农机装备7大领域,部署实施17项科技重大专项,解决重点产业发展中“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攻关,到2025年,突破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技术,解决一批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开发一批新产品,发展壮大一批重点企业。形成若干服务支撑重点产业发展,指向清晰、任务明确的创新平台和研发团队,提升科技创新对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和万亿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

三、重点任务

在前期广泛征集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等方面提出的重大科技需求与意见的基础上,经凝练遴选,在以下方向分阶段部署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一)装备产业。

专项一:电力装备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任务:解决第三代核电技术中共性疑难问题,突破清洁燃烧核心技术,掌握大型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的变速关键技术等核心问题,开展火电、水电、燃气轮机及其他能源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一是开展高参数高效率环保火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制造及示范应用;二是开展第三代核电及小型核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制造;三是开展中小燃机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四是开展新型水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五是开展生物质能及垃圾能发电装备研制;六是开展太阳能发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关键部件制造;七是开展大型风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关键部件制造。

预期成果:取得新技术30项;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00项;制定标准30项;研发新产品30台/套;带动产业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左右。

专项二:交通运输装备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任务:解决轨道重载货运装备轻量化和智能化、发动机燃料供给与燃烧方式改进、新型智能船舶集成设计、汽车配套装备等核心关键技术问题。一是开展绿色智能重载货运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应用;二是开展航空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与应用示范;三是开展船舶高效动力传动系统研究;四是开展船用微喷引燃动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五是开展汽车配套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预期成果:取得新技术100项;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0项;定标准40项;研发新产品40类;带动产业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320亿元左右。

专项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任务:解决高端装备及核心基础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缺失以及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缓慢等问题。一是开展工业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研发与新产品开发;二是开展高端智能焊接装备及焊接材料技术开发;三是开展智能精密测量与智能装配技术开发;四是开展铝合金轻量化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及示范线建设;五是开展增材制造新装备与新材料研发及其示范应用;六是开展高端智能机床研制。

预期成果:取得新技术30项;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0项;制定标准30项;研发新产品30台/套;带动产业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左右。

(二)能源化工产业。

专项四:煤及煤化工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任务:解决我省煤炭资源采出率、智能化水平不高、煤矿安全高效生产以及煤化工产业链条短等问题。一是开展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开采关键技术开发;二是开展煤矿重大灾害预测预报与防治技术开发;三是开展煤炭洗选及工业智能化技术开发;四是开展煤基精细化学品技术开发;五是开展煤基新材料制备及工业化技术开发;六是开展褐煤梯级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开发。

预期成果:取得新技术30项;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项;制定标准10项;研发新产品10类;带动产业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左右。

专项五:石油及石油化工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任务:解决我省石油石化核心技术受限,产品生产方式粗放,新产品开发停滞不前,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慢,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开发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一是开展初级石油化工产品升级技术开发;二是开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开发。

预期成果:取得新技术10项;申报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90项;制定标准6项;带动产业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左右。

(三)食品产业。

专项六:玉米加工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任务:解决玉米主食基料关键生产技术欠缺、特种玉米变性淀粉和功能性淀粉糖品种少、玉米淀粉加工副产物加工程度低、氨基酸生产技术多被国外控制、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利用率和乙醇得率等问题,提高玉米产业链附加值。一是开展玉米食品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二是开展玉米源发酵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三是开展玉米加工副产物高值化产品创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四是开展特种玉米变性淀粉与功能性淀粉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五是开展氨基酸发酵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六是开展玉米燃料乙醇浓醪发酵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预期成果:取得新技术10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建立应用示范线12条;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或企业标准10项;研发新产品20个;带动产业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左右。

专项七:乳制品与肉类加工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任务:解决乳制品深加工不足且附加值低、干酪规模化生产核心技术缺失、婴幼儿配方粉配方创新滞后、乳清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原料肉保鲜及解冻技术相对薄弱以及肉类产品智能化品质控制相对落后等问题。一是开展婴幼儿乳制品研制及相关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开展干酪及酪蛋白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三是开展功能性乳制品及液态奶组分功能评价、加工特性关键技术研究;四是开展生猪和禽类屠宰过程中原料肉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五是开展畜禽类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及品质控制研究。

预期成果:取得新技术20项;开发软件5个;申请发明专利10项;建立应用示范线6条;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0项,制定新产品标准15项,生产技术规范16项;研发新产品60个;带动产业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左右。

专项八:水稻及大豆加工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任务:解决稻米特色营养米创制关键技术薄弱、水稻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核心技术缺失、加工产业链短;大豆蛋白易变性、仿肉食品风味及品质稳定性差,营养物质提取工艺复杂、控制难、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一是开展高品质鲜食优质米防伪溯源技术保障体系研究;二是开展高品质稻米食品创制及产业化示范研究;三是开展特色营养米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集成研究;四是开展水稻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五是开展大豆生物酶法加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六是开展大豆仿肉食品加工技术集成与新产品开发;七是开展高值化功能型大豆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预期成果:取得新技术35项;开发软件5个;申请发明专利10项;建立应用示范线12条;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10项,制定新产品标准15项,生产技术规范15项;研发新产品50个;带动产业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90亿元左右。

(四)新材料产业。

专项九:石墨及深加工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任务:解决天然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动力性关键技术、膨胀石墨及多种应用产品关键制备技术、石墨烯微片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天然石墨化学提纯技术等关键问题,全面提升我省石墨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是开展天然石墨化学纯化技术及应用;二是开展天然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技术研究;三是开展可膨胀石墨及相关应用产品制备技术研发;四是开展石墨烯微片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预期成果:取得新技术10项;申报发明专利20项;制定标准10项;带动产业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左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直接交易查看更多>用电成本查看更多>黑龙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