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堵在哪里?

2015-12-01 14:34来源:解放日报作者:王一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电力能源消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打开同济大学“校园绿色监管系统”,从虚拟地图上点击进入“文远楼”,这幢建筑每个时段里照明、采暖、电梯等分类能耗就以不同的颜色,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

这套系统是2009年谭洪卫带领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自主开发的,它可以实时采集、远程监测各栋大楼内水、电、燃气等各类能耗数据,最终针对已发现的不合理能源使用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目前这套系统已经覆盖了同济大学300多幢建筑。

除了即时信息,平台也可查询历史信息,如要查询某幢教学楼前天晚上的用能情况,只需点击相应的日期即可。一旦发现有不规范的用能现象,将立即向相关单位发出警告。

比如说,监控人员发现,四平路校区的一幢教学楼晚上12点空调能耗特别大,“学生都不在教室里了,为什么空调能耗反而高了?”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这幢楼的保安夜里值班开启多个空调,导致能耗上升。经过和物业协调,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

谭洪卫解释:“学校是能源消耗大户,如果能从学校抓起,挖掘学校的节能潜力,每年的节能数字会很可观。以同济大学为例,同济大学的建筑体量将近200万平方米,每年消耗的能量大约是5万吨标煤,而我们国家一般把超过一万吨标煤的企业列为重点监控能耗大户企业。因此,建设节能型‘智慧校园’很有必要。”

如今,这一项目已经推广到全国260多所院校,谭洪卫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奖状,这一项目在国内外获奖连连。“但这远不是成功,中国的智慧城市探索才刚刚开始。”谭洪卫说。

几年前,谭洪卫还开发过一个叫做“校园碳足迹”的手机应用(APP)。运用碳足迹的概念和方法,从能源、食物、纸张、垃圾、水和交通这六个方面来计算学生的碳排放,并以此为根据有针对性地提出减排的方法。

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往APP里面添加数据,比如一周上几次图书馆、每天什么时段在宿舍、去自习室的时间有多久、每周的娱乐活动有几次……这些都可以成为数据。谭洪卫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整理成一系列的菜单,供学生去勾选。通过掌握学生的生活规律,在后台利用计算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某一天某个学生大概消耗了多少资源能源,他的碳足迹是多大。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让城市里生活的人都能够加入到碳足迹中来。

加入了碳足迹会有什么用?谭洪卫说:“把日常的行为量化,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低碳,便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国现在的单位人均能耗是不高,但是我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大,所以不能走传统的路。”

把这些贯穿在日常生活里,让市民自发地参与到这种可持续发展中来,不失为构筑智慧城市的一种方式。

从智慧校园到智慧城市,从碎片式的智慧项目到连成片的智慧空间,路已铺好,但仍有“堵点”。

堵点一

轰轰烈烈开头

潦潦草草收尾

谭洪卫的很多项目都是从校园开始的。这并非偶然,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在社会上推广需要的是比较成熟的技术,而在学校就可以尝试无数新的可能。因为,学校有科研力量支撑,如果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除了科研力量,谭洪卫更看中的是理念文化的输出。学生们在校园里充分体验了智慧的理念后,就会把这种理念带到社会上去,带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这种效益是可以无限放大的。

这样的尝试一直在继续,却伴随着阻碍与失败的风险。

校园绿色监管系统有很多的基础数据量,后续的机制就变成了挑战。既然有了监管平台,当然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数据收集、分析、应用,但如今团队建设、政策设计还没有完全跟上。数据表明了现象,之后如何处理还值得思考。“现在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轰轰烈烈地开了一个头,最后却草草收尾。”谭洪卫有些担忧。

从2009年开始推行《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与管理导则》到现在,很多高校拿到这个示范项目,虽然都按照导则的要求去做了,但是却不知效果怎样。有些当时完成了这个项目,可是后续没有继续维护,慢慢地就萎缩了。谁来运行,谁来管理,谁来维护,后续的预算能不能保证,都是问题。

这些项目或许并不能带领人们直接抵达智慧城市,但却为我们提供了抵达智慧城市的可能性。

原标题: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堵在哪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城市查看更多>智能电力查看更多>能源消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