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访谈正文

【观点】孙久文: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售电放开

2015-09-11 10:4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售电市场电力系统电力体制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电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关键”——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

问:此轮电改,您比较关注哪些方面?

孙久文:我关注最多的是电改怎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电力工业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

十几年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时,国家就把西部电力资源开发作为整个西部大开发的重头戏来部署,形成了西电东送国家级的大战略。当时主要有3条长距离输电线路,南边是云贵水电向珠三角地区供电,中间是三峡水电向华中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供电,北线是内蒙古、山西、陕西煤电向京津冀地区供电。

通过这样的电力资源开发,电力工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一是通过解决能源问题促进了我国东部主要城市圈的发展,同时也使西部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获得发展,因为通过开发水电、火电等能源使当地的经济迈上了新台阶,也为整个西部大开发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问:您认为新电改是怎样继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呢?

孙久文:我们看看电改的“放开两头”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从电力生产这头看,我认为放开后会对我国的电源基地特别是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靠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中西部地区遇到的困难很大。由于电力生产在这些资源型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占比很大,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一直是这些地区面临的大问题,因为电力成本降低后对当地的资源开发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头就是用电侧的放开,在东部沿海这些电力受端地区,电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不言而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觉得电改对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将起到更大作用。所以,消费端放开,经过市场竞争,会促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的转型发展,怎么转型?按照中央部署,科技创新和生态经济是最重要的转型发展途径,而能源消费的清洁化和高效化,正是科技创新和生态经济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想,如果“9号文”得以真正落实,那么,“放开两头”对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都会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像正在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京津冀地区,河北要减少煤炭消耗,就得减少钢铁产量。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以电代煤炼钢是一个趋势,而且电炉钢是特种钢,钢材质量好,价格也高,发展电炉钢将是一条转型发展的主要道路。

“9号文”也讲了区域化的差别政策,这对欠发达地区很有必要。

应当通过电力市场化改革,使其成为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动力。像新疆当地的能源税,原先按照新疆所出产的能源数量进行征税,现在按照能源价格进行征税,对新疆当地的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帮助。目前我们还没有电力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未来是不是能在电力生产方面进行尝试呢?当然,要实现电价上的区域性差别,一方面需要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可能需要国家控制能源的底价,政府与市场结合,一起来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电改要向全社会开放”

问:您怎样理解向社会资本开放售电市场?

孙久文:这是进步,有助于市场进入更良性的竞争,不过我觉得仅向民营企业开放还不一定够。所以,在对民营企业开放之前,能不能对现有的售电国企实施股份制改造?

其实我们探讨深化改革,向社会资本开放不一定只是向私人企业开放,只理解成向私有资本和私人企业开放是不是太窄?我们可以理解成向全社会和全体公众开放,让公众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把社会游离资本聚集起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而且电力系统遍布全国,所以各地民众都有机会。那么新电改是不是也能开展这样的尝试?这是可以探讨的。

问:那么谁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受益者,红利如何分享?

孙久文:我看了《中国电力报》报道的“电改第一波”,我和有些专家的想法不同。

他们更多地讲大用户会直接受益,居民享受溢出效应。电改只让大用户直接受益,而广大民众不能直接受益的话,我觉得还是有问题的,当然可能不是电改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对电改理解还不到位的问题。

我看“9号文”里很多地方都在讲让居民直接受益,因为通过市场化的竞争可以让民众直接受益。比如居民用电作为终端消费可以放开,不应只有电力公司一家可以向居民供电。还有,如果大用户直接受益,居民只享受溢出效应,说实在的,我还真不知道它能不能溢出以及能溢出到什么程度。

原标题:【观点】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售电放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售电市场查看更多>电力系统查看更多>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